- 前言
- 他们所说的 “韭菜” 究竟是谁……
- “韭菜” 的宿命从那一刻开始……
- 亡羊补牢的 “韭菜” 才有前途……
- 交易者们最应该掌握的能力……
- 摆脱 “韭菜” 宿命的一个观念……
- “韭菜” 缺乏礼貌的根本原因……
- 谁说 “韭菜” 不在乎寻找价值……
- “韭菜” 不缺耐心缺的是实力……
- 喜欢冒险的最终都是 “韭菜”……
- 更可怕的是不计成本地冒险……
- 止损线究竟如何制定才合理……
- 频次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因素……
- 到底最后是谁在割谁的韭菜呢……
- 我要是在那里卖这里买就好了……
- 人怎样变坏的就会怎样变傻的……
- 正确地提升收益风险比的方法……
- 其实真不是谁都能去做早期的……
- 你要学的真不是项目分析能力……
- 韭菜没有生活甚至没有性生活……
- 孤独是成功交易者最宝贵品质……
- 生活之外还必须有工作和学习……
- 认识周期识别周期和把握周期……
- 结语
- 附录:李笑来从来都不是比特币 “首富”……
- 附录:INBlockchain 的开源区块链投资原则
李笑来说:“交易有风险,这是一个注定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成功的领域——是因为它复杂吗?恰恰相反,是因为越简单的原理,往往越难以遵守……” 李笑来首次公开投资原则,写给每一个进场者的生存指南。
前言
这个小册子,最终取名为《韭菜的自我修养》,实在出于迫不得已。“韭菜” 这个词,我原本是根本不会使用的。但,在书名里用了,为什么?
「韭菜的自我修养 by 李笑来:https://0xo.net/745」之前有一个我和别人的私下谈话被偷着录音,并被流传出去。录音里跟我对话的人多次提到 “韭菜” 如何如何,但是我却压根儿没有说过 “韭菜”,更没有所谓的 “割韭菜” 。
可结果是网上疯传的相当一部分文章都使用了耸人听闻的标题,变成了李笑来 “割韭菜”,因为写那些文章的很多人压根儿就没有真正听完录音,可能只是凭网上流传的所谓文字版就全盘曲解我谈话的内容,或者把别人说的话安在我身上。在这些文字的描述下,李笑来简直成了 “全民公敌” —— 而所谓 “李笑来的所作所为” 按照某些文章的说法,已然是 “印证了长期以来外界对区块链的最黑暗的猜测” —— 然而,这些都不是真相。真相是什么?
**真相是,原本李笑来从来不用 “韭菜” 这个词。**过往十多年里,经常阅读我的文字的人、听我演讲的人,买我书籍和专栏的人,都知道我有个习惯:
「韭菜的自我修养 by 李笑来:https://0xo.net/745」我会不断厘清自己的概念。
李笑来决不使用自己认为 “没必要存在的概念” —— 在此之前,“韭菜” 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什么是韭菜?难道赚了钱的都是 “黑庄”,赔了钱的都是 “韭菜”?若是这样的理解,那么这个概念真是太乱了。难道新手就一定是 “韭菜”?新手赚不到钱的概率比较高,不过,既然是指代同一个群体,用俩概念的意义除了好玩之外还有什么呢?……那 “韭菜” 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在不清楚一个概念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之前,我是不会把那个概念放在脑子里的。当然更不会使用。所以,在那个所谓被曝光的录音里,长达五十多分钟的时间里,我一次都没有提到过 “韭菜”,更别提 “割韭菜” 这三个字了。
「韭菜的自我修养 by 李笑来:https://0xo.net/745」想来想去,互联网本身对李笑来个人也没有什么恶意,它肯定不是故意 “不辨真伪不论善恶全文记录很难正本清源” 的,它就是那样的一个东西,不偏不倚,这跟我们现在正在着迷的概念 “区块链” 一样,也跟我这一生着迷的概念 “时间” 一样。
我自己能做什么呢?我想来想去,我能写这么个小册子,把我所知道的认知、我所知道的真相写出来;并且,主动使用这个恶意标题 —— 让更有价值的思考,更有价值的观察、更有价值的真相传播得更多……
对于喜欢这个内容的读者,我有一个请求:
「韭菜的自我修养 by 李笑来:https://0xo.net/745」如果您觉得这个小册子里李笑来的所思所想对您有帮助,那么请您四处转发、转载。
注意:不仅仅是自己看,自己发,也要 “四处” 转发转载;并且,一定要使用《韭菜的自我修养》这个标题!感谢!
我想过几个原本应该的名字:
- 韭菜防割指南
- 韭菜与镰刀
- 小韭菜如何成长
- 新韭菜必知手册
- 韭菜也可以佛系
- ……
但,到最后,发现,还是带着 “韭菜” 这个字眼的 “自黑标题” 最可能自带流量……
另外,我不会在以下的内容中避讳使用 “傻屄” 这个词汇的,见谅!
警告:
如果您没有 “只字不差地完整阅读能力” 的话,我建议您不要读下去了…… 因为以下的内容,看起来简单明了,但,对于那些 “习惯性忽略大面积文字”,且 “习惯性自由组织局部内容” 的阅读障碍患者来说,太容易产生诡异的歧义了。
韭菜的自我修养 - 豆瓣读书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果麦文化
出版年: 2018-9-21
页数: 152
定价: 39.00 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59428639
豆瓣评分:6.7
他们所说的 “韭菜” 究竟是谁……
你到底是不是一根韭菜呢?还真的不好说。因为 “韭菜” 的准确定义究竟是什么,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然而,从人们经常的造句,能看出 “韭菜” 一般指交易市场里的势单力薄的散户。比如,“我是一根新韭菜”,或者,“他们都是老韭菜”。与 “韭菜” 相对的,是 “庄”,一般指交易市场里财大气粗的大户。
交易市场里,有人赚钱,有人赔钱…… 不过,一般来说,人们的印象里,“韭菜” 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赔钱的,而 “庄” 貌似肯定是赚钱的,因为他们 “应该有” 很多不为人知的 “割韭菜” 手法……
词语之间常常是有固定搭配的,有些搭配存在,就说明人们普遍能够理解那种搭配,现实里也确实存在,比如,“好人” 之前,就可以有 “坚强的” 和 “脆弱的”;而另外一些搭配是几乎不存在的,因为在人们的理解之中,那种搭配现实里就根本不存在,比如,“坏蛋” 之前的形容词很难是 “善良的”。
与 “韭菜” 想搭配的词,是 “割” 或者 “被割”。“割” 这个动作理论上应该是 “韭菜” 的对立面(所谓的 “庄”)发出的;而 “韭菜” 则是经常 “被割”…… 你几乎看不到有人用这样的句子:“我这个韭菜把庄给割了!” —— 若是有人真的这么说,那几乎肯定是吹牛罢。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只不过是从一根 “新韭菜” 变成了 “老韭菜” —— 即,依然不赚钱,依然 “在被割”……而另外一些人,虽然曾经是 “新韭菜”,但,后来再也不是 “韭菜” 了,偶尔也说 “我也是一根老韭菜”,那只不过是戏谑而已,或者是为了 “亲民地谦虚一下”…… 为什么呢?在人们的普遍心理之中,即便不是所谓的 “庄”,只要真的赚到钱了,那就不再是 “真正的韭菜”。
于是,我们可以从人们的常用语境里得出基本上还算准确的定义:
所谓的 “韭菜”,指的是在交易市场中没赚到钱甚至赔钱的势单力薄的散户。
这么看来,作为一根 “韭菜”,想要成为 “非韭菜”(不一定是所谓的 “大户”,或者,所谓的 “庄”),任务很简单啊:
赚到钱……
只要赚到钱了,你就可以貌似谦虚地讲话了:
…… 其实我也只不过是一根老韭菜而已啦!
这么说话的时候,你是很善良的,你是很体贴的,你很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 —— 那些没赚到钱的人,见到你这种已经赚到钱的人,如果没有你这种 “虚伪” 来安抚他们那脆弱的心灵的话,心理会更崩溃的。从另外一个角度,你不仅善良体贴,你也特别擅长保护自己,因为你若是没有这一点 “虚伪” 的话,真的会有很多人恨你,甚至想要干掉你 —— 就好像长期以来李笑来所面对的那样。
虽然 “韭菜” 的这个定义,其实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地准确,但,让我们先凑合着用一段时间罢。
另外,补充一个所谓 “韭菜” 的常见特征:
他们严重缺乏基本的阅读能力。他们是那种买一辈子东西都不读产品说明书的人,他们是那种无论拿到什么,都要问别人怎么用的人…… 特别常见吧?
“韭菜” 的宿命从那一刻开始……
“韭菜” 之所以是 “韭菜”,绝大多数情况下只不过源自一个相同的原因:
他们一进场就开始 “买买买”!
2011 年 3 月初,我在 Twitter 上第一次见到 Bitcoin 这个词之后,几乎天天被它吓倒…… 第一次看新闻标题的时候,说它在二月份刚刚超过一美元!结果那才几天啊,就已经一块五了…… 等我四月底把账号弄好开始动手的时候,已经四块多了…… 然后开始买买买,等我买完第一批 2100 个的时候,均价竟然是 6 美元…… 还在涨!然后,到了六月初,最高涨到 32 美元!这才捂到手里多久啊!才一个月多一点,收益竟然有 5 倍还多!
嗯,就这样,我成了一颗人们口中常常提到的 “韭菜” —— 为什么呢?接下来的时间里,二十多个月之后,那些 “高位接盘” 的 “韭菜们”,包括我,才 “解套”…… 中间那么久的时间里,一路阴跌,比特币价格最低甚至突破了一美元,对于那些最高价买入比特币的 “韭菜们” 来说,资产一度缩水 97%!
嗯!我是个散户,我一进场就买买买,而后我资产一直在缩水,我就是一根 “韭菜”。
交易市场里有很多特别气人的定律,比如:
一旦你需要用钱的时候,市场就会大跌!
看起来没有逻辑支持,所以你可以暂时不信,但你一定会体会到这个定律的魔力。
对所有新手来说,这个定律几乎永恒不变:
- 你一买,它就开始跌;
- 你一卖,它就开始涨……
简直气死人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 “吊诡” 的情况呢?因为,每一次行情结束的根本原因是 “入场资金枯竭”。换言之,当连街边卖茶叶蛋的大妈都在讨论股票的时候,那么股市的 “入场资金” 已经到了枯竭边缘…… 你想啊!“连你这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人都知道了,要冲进来赚钱的时候”,那交易市场的行情是不是到头了?
所以,2011 年 5 月,当李笑来这个八杆子打不到的外行都通过新闻知道了比特币并且开始不断买入的时候,那一波比特币行情就已经到头了。到!头!了!所以,仅仅一个月之后,就进入了漫长的熊市。
所以,对新手来说,有两句话很重要。第一句是永远正确的陈述,第二句是所有老手希望自己当年被人教育过的建议(要是当年有人这么教导我就好了!):
- 连你都开始进场的时候,牛市就要结束了……
- 你就应该干看着,啥都不买…… 到了熊市,等到大家都骂娘的时候,再开始买买买!
其实,一上来就错了,并不是很罕见的事情,恰恰相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你想想吧,连我们的人生都非常不严肃…… 崔健就在歌里戏谑过这件事儿:
(忽然来了一个机会,空空的没有目的)—— 就象当初姑娘生了我们,我们没有说愿意……
我们的人生充满了荒谬,所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荒谬的世界,对自己的健康成长有巨大的帮助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亡羊补牢的 “韭菜” 才有前途……
我猜,你跟我一样,刚刚进场之前,没有遇到一个人像李笑来一样告诉你那两句最重要的话。于是,你和我的境遇一样,兴奋没多久就发现自己进入了好像是永远难以逆转的窘境。
**交易,本来是人类社会中最本质、最普遍的行为。**可惜,也不知道为什么,几乎全球所有的普及教育、高等教育都默认不把它当作必修课程 —— 于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命中注定一样,前仆后继地 “亡羊补牢”。
可惜,很多 “韭菜” 只有一只羊,所以,从来都没有过 “羊牢”,所以,他们的羊死了就死了,“补牢” 这事儿对他们来说是完全不存在的机会……
于是,你跟我一样,一进场就犯了个大错,不知道牛市即将结束,激动地 “买买买”,全然不顾那是被牛市打了催肥激素的价格,看着眼前的 “利润” 甚至觉得自己的智商都在飞涨…… 然后,然后就被 “套牢” 了…… 怎么办?
环顾一下四周,你就明白了。还有个比 “一进场就买买买” 更可怕的错误!是什么呢?是:
一进场就把自己的钱花光了!
当然,还有更可怕的,就是 “一进场就连借来的钱都花光了!” 人越穷,赚钱的欲望就越强烈,所以常常不惜铤而走险。很多新手就这样给自己挖好了陷阱,栓好了上吊绳,他们不仅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钱在交易市场里花光,还要 “加上杠杆”,借钱 “投资”…… 结果呢?很惨。
如果你运气足够好,那么你就会像我一样有翻身机会:
虽然被套住了,但依然有钱可以慢慢花,于是,在其后漫长的熊市里,依然有机会降低成本建仓……
所以,“亡羊补牢” 是有前提的:
- 你有的不仅仅是亡掉的那一只羊;
- 除了它之外你最好还有很多只羊;
- 因为你有很多只羊,所以你过去就建过 “羊牢”;
- 所以,你虽然 “亡羊” 了,但还有机会去 “补牢”;
- 所以,一旦 “牢” 补好了,你可以管更多只羊;
- 所以,最初的时候,亡掉一两只羊,最终显得无所谓……
所以,“亡羊补牢” 的 “韭菜” 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呢?很简单啊:
- 还有钱的话,就慢慢补仓……
- 钱不够的话,就在场外拼命赚钱……
交易者们最应该掌握的能力……
在我看来,这世界上很难有哪一个地方比交易市场一样更需要学习能力了。几乎一切交易的成功,最终都可以溯源到学习能力上来。几乎所有的牛屄交易者,都是学习和研究的高手。
人们常常用短期和长期来区分 “投机” 和 “投资”,这是很肤浅的。投机也可以很长期,正如投资也可以很短期一样。人们对投机抱有贬义,对投资抱有褒义,也是普遍错误而又肤浅的想法。你说 “失败的投资” 和 “成功的投机”,哪一个更好呢?所以,使用 “长期” 或者 “短期” 来定义的概念,无论是 “投机” 还是 “投资”,都不是我会使用的。
我个人是这样区分投机者和投资者的:
投机者拒绝学习,投资者善于学习。
交易之前,认真研究,深入学习、交易过后,无论输赢,都要总结归纳,修正自己的观念和思考以便完善下一次的决策 —— 这么做的人,在我眼里都是投资者,哪怕他们是 “快进快出”。
“韭菜” 是什么样的呢?他们不学习,他们不研究,他们鼠目寸光,他们怨天尤人…… 这样的人,在我眼里无论有钱与否,无论智商高低,都是 “失败的投机者”,是千真万确的傻屄。
从 2011 年开始到现在,一转眼 7 年过去,我见过无数为了比特币也好区块链也好而疯狂的人,可是,究竟有几个人真正读过比特币的白皮书呢?又有几个不仅读过,还读过很多很多遍,并且会时不时拿出来重新看一遍的呢?大多数人在比特币上没赚到什么钱,真的不怪比特币,只能怪他们自己,为什么呢?他们甚至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手中正在买卖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发现自己必须向别人咨询、或者必须 “打探小道消息” 才能决定交易的方向,那么说明你竟然真的就是根所谓的 “韭菜” —— 因为你全然不懂自己正在做的交易…… 如果这个时候,你竟然不自己去学习,自己去研究,不想着做出属于自己的结论,那么,你甚至就是一根 “没有修养的韭菜”。
亡羊补牢,这个词中的 “牢”,其实最终就是你的 “见解库”、“知识库”、“决策机器”。
“在牛市尾巴进场”,是绝大多数人的宿命,没啥可抱怨的,又因为是 “既定事实”,所以也没有什么办法去逆转。然而,因为无知进场,又因为无知退场,这是最凄惨的结局。虽然是因为无知进场,但正是因为已经经历了无知的下场,所以玩命地把自己变成一个有知者 —— 这才是明智的选择,不仅明智,这才是强者的选择。
做一个强者。 是所有优秀交易者的信仰。也应该是一个 “新手”,或者 “新韭菜” 必须树立的观念,只有这样,将来才不会 “依然是一根韭菜”……
熊市里除了在场外赚钱补仓之外,还能干什么?学习啊!起码要开始锻炼学习的能力。
不知道学什么?接着读下去,认真读,一个字也不要漏掉。反复读,至少你能学会一些你原本不可能用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于是,你从此改变了自己的思考方式…… 思考带来决策,决策带来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 这是大实话。
摆脱 “韭菜” 宿命的一个观念……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遭遇做出一个清楚的解释 —— 不是对别人解释,而是对自己解释。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要 “讨个说法”。如果,对自己的遭遇无法解释得清楚,就会很难受很难受。
在医院里,每个得了绝症的患者,都要经历一个痛苦的 “自我解释” 时期。“为什么生这个病的偏偏是我?!” 这是一个无比痛苦且无比艰难的自问。虽然可能明明是个概率问题,但,“为什么偏偏是我?!” 折射的是每个不幸者的不甘。
读中学的时候,你也可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班里有些面貌丑陋的女生,对 “自己从未收到过情书” 的解释是这样的:“我可不是那样的人!不像那些狐狸精……” 虽然旁观者清,但,她们自己却对自己的解释深信不疑。然而,这样的解释真的除了让自己舒服之外一点副作用都没有吗?事实上,副作用很多很多,比如,除了让自己不真实之外,甚至可能为了让这样扭曲的解释更站得住脚,他们会不惜用各种手段去折磨、诬陷那些她们口中的 “狐狸精”,虽然那些 “狐狸精” 除了长得更漂亮之外一点错都没有…… 当然,更惨的,并且她们自己可能永远不知道的是,正因为她们实际上的扭曲,所以,她们将来找到的另外一半,也必然是扭曲的。
“韭菜” 们最大的共识是什么呢?
据我观察,所有的韭菜都认同一个实际上错误的观点:
所谓的交易,是一种 “零和游戏”。
也就是说,他们相信自己赚到的钱,是别人赔掉的钱;或者反过来说,他们自己赔掉的钱,一定被别人赚走了同样的金额……
这就很矛盾了。当这些 “韭菜” 愤怒地声讨 “割韭菜的家伙们” 的时候,他们本质上在气愤的是什么呢?看来,他们真正恨的,并不是他们口中的 “割韭菜”;他们真正恨的,逻辑上来看,只能是 “为什么割韭菜的不是我?!” 如果有机会 “割韭菜”,他们一定不会手软,因为这是他们认定的 “零和游戏”,所以,谁都是韭菜,谁都是一个命:要么当韭菜被割,要么割别人的韭菜……
他们错在哪里了呢?
他们全然忽视了交易市场里最大的一个作用力:经济周期,或者,通俗点讲,就是牛熊交替。
在牛市里,绝大多数人都赚到钱了,少量人赔掉的金额,全然不配那么多人赚到的总数;到底哪一根韭菜被割了?在熊市里,绝大多数人都赔钱了,大量的人赔掉总金额,是少数人赚到的无数倍,谁在割韭菜?
所以,这根本就不是 “零和游戏”!
事实上,在牛市的尾巴上,无论是谁,买到的都是打了激素催肥了的价格;在熊市尾巴上,无论是谁,买到的都是瘦骨如柴嗷嗷待哺的价格……
公开的交易市场上,没有人能拿着枪逼你交易,每个人都是自愿的…… 可为什么自愿买的时候欢天喜地,后面就开始呼天抢地了呢?我们需要一个解释。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一个清楚的解释,用来解释自己所面对的尴尬。
你是想要一个正确的解释呢?还是想要一个让自己感觉舒服的解释呢?
正确的解释,会引发你下一步正确的选择和行动。让自己舒服却肯定不正确的解释,除了让你短暂舒服之外,因为它不是正确的,所以,必然只能带来各种 “出人意料” 的副作用…… 你到底要哪一个解释?
正确的解释很简单:
我们买入的时机错了。
牛市的时候,鸡犬升天,多差的标的,都有可能继续暴涨;熊市里,万马齐暗,有时好的资产反倒跌得更狠……
“时机错了” 是最本质最合理,最有指导意义的正确解释,甚至应该是唯一的合理解释。
另外,稍稍成长了一点的你,以后就明白了:以后,绝对不要参与任何零和游戏 —— 这比赌博还浪费时间!(要知道,在现实里,公平的赌博其实是不存在的,为了保证公平,或者说,以公平为手段,所有赌场都设计了庄家赢率……)
“韭菜” 缺乏礼貌的根本原因……
因为 “韭菜” 们相信自己正在玩的是一个 “零和游戏”,所以,他们几乎在进场的第一时间就变成了另外一个物种。你仔细观察一下,这种陈述完全没有戏谑的味道:
空军(卖家)和多军(买家)擦肩而过,各自心里暗骂对方一声傻屄……
为什么注定了要对骂一声 “傻屄” 呢?因为这是零和游戏,所以:
- 两个人必然有一个是傻屄;
- 我这么聪明,傻屄只能是你!
一切的礼貌与修养,本质上来看都是深入思考的产物,跟说不说脏话没关系 —— 正如之前我们发现用学习与否分辨投机者和投资者更准确一样。
一个人如果思考错了,或者思考方式错了,那么就会瞬间变成真正粗鄙的家伙。参与真正的零和游戏的人,拼的是 “我比对方强”,赢了爱怎样就怎样,可是 “输了得认”。可是,那些把非零和游戏当作零和游戏玩的人,完全不知道自己从一开始就错了,所以,他们的下场几乎只能是这样的:
- 原本还有一半的概率可能会赢;
- 但由于理解错误所以输的概率被大幅度提高;
- 对于输赢的解释全都是错的;
- 解释错了,就会在下一步判断错;
- 于是下一步的输赢概率再一次全被自己扭曲;
- 所谓的韭菜宿命就这样被铸造了出来;
- 所以,韭菜最终都变成了充满了怨念的人 —— 自己给自己生产出来的怨念……
真相是什么呢?
无论在什么时候,买卖都是由双方配合完成的。买家虽然有买的意愿,如果没有卖家,他是买不到的,无论出价高低。反过来,卖家也一样,如果没有买家,他也是卖不出的,无论出价高低……
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交易参与者的思考、判断、需求、结论如若竟然完全一致的话,是不可能有交易出现的。**本质上来看,一切的交易,都是思考不一致的结果。**也就是说,交易参与者必须找到与自己持有不同甚至相对结论的人才能完成交易,否则,就只能是 “挂单” 在那里,等着结论不一致的人到来……
所以,一旦交易完成,双方都应该感激对方才对,为什么要互骂呢?谈不上感激,也至少要感谢一下吧?所以,思考深入的人有着天然而又真诚的礼貌:
空军(卖家)和多军(买家)擦肩而过,互道一声珍重……
本来生活在一个很美好的世界之中,仅仅因为一念之差,韭菜们就生活在自己创造的一个阴暗角落之中。这也是奇观了罢!
有一篇论文里,某心理学家得出了结论:这世界没有什么坏人,只有好人、笨蛋和病人。在我看来,很多病根本就是笨出来的。当年,读完这篇论文,一下子觉得世界 “变得” 更阳光了!
谁说 “韭菜” 不在乎寻找价值……
千万不要以为正在谈论 “价值投资” 的人是以 “价值投资” 作为行动与判断依据的人。若是常被表象所迷惑,你的交易成绩只能很差很差。
成功的交易者永远是极少数。极少数的他们所具备的共同特征就是,他们不为表象所动,他们喜欢探究表象之下的实质。
绝大多数人之所以正在讨论 “价值投资”,是因为他们已然 “被套住” 了 —— 这才是实质。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讨论 “价值投资” 的根本原因 —— 因为我们已然明白了,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牛市尾巴上才被吸引进交易市场,一冲进来就拼命 “买买买”,随之而来的大熊,每一步都能踩死一批人……
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这世上没有人不学习。
人人都在学习!即便是笨蛋,也是在不断学习的…… 只不过,学习和学习并不一定相同。由于他们学习的方向、方法、方式都天然带着缺陷,所以,“学” 到的都是没用的东西,甚至是有害的东西。
“研究透价值所在之后决定是否买卖”,和 “不管三七二十二先下手之后发现不对再去研究价值” 当然有着天壤之别,随后的结论和结局都迥异至极。
这真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因为聪明和愚蠢,竟然不是被天生因素所决定,决定它们的竟然只不过是 “顺序”…… 跟下棋一样,先走什么后走什么,最终决定输赢 —— 双方的棋子数量一模一样,棋盘也是对称的,但最终就是有输赢,被什么决定?竟然只不过是顺序。当然,“顺序” 有很多其它的称呼,比如 “策略” 什么的。
如果,你的所谓 “宿命” 起因在于你交易的时机错了,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肯定不是去 “寻找价值”…… 每一把锁都有属于自己的钥匙,万能钥匙是绝大多数人手里根本没有的东西。就算心急也绝对不能乱投医 —— 这是常识。
你在错误的时机做了交易决策,那么其后最正确的对策是什么呢?
很简单啊:
等待下一个正确的时机!
太过简单的答案常常被忽略,因为正如人们总是以为大事件一定有大阴谋驱使的一样,人们不相信 “赚到钱” 这么大的事情,竟然会有这么简单的答案。
在正确的时机面前,哪怕连 “价值” 这个宝贝都显得弱不禁风、无能为力。所以,仔细观察一下吧:那些盲目相信价值投资的人,只能为自己的错误理解、错误决策默默地买单。
如若你之前没想到的话,也不用自卑,要是这种事情需要自卑的话,我自己早就自杀了 —— 因为我进入交易市场好几年了之后才开始正视 “价值投资” 的缺陷:
虽然它是对的,但它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的世界。
“韭菜” 不缺耐心缺的是实力……
所谓 “被割离场的韭菜”,本质的原因根本不是他们缺乏耐心。正如你之前看到的那样,哪怕是笨蛋,也天然在不断学习一样;只要是个人,在条件恰当的情况下,都有足够的耐心 —— 这是事实。
缺乏耐心,其实是表象,本质是什么?本质是缺乏实力。
两个人玩抛硬币对赌,每一把下注一万元;硬币是完美的硬币,两个人都不可能作弊…… 请问,最终输赢由什么决定?
这不是 “脑筋急转弯” 题目,但你很可能会以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 明明是 1:1 概率的事情,哪里有什么输赢啊!
- 既然没有输赢,那所谓的 “决定输赢” 又从何谈起?!
这就是最好的例子,能用来证明绝大多数人只能看到表象,观察不到实质。
最终几乎肯定还是有输赢的 —— 如果两个人的财力有一定的差别的话。抛硬币的结果是正面还是反面的概率虽然的确是 1:1,但概率的意思是说,虽然总体上是 1:1,但展现上肯定不是 “这一次正面,下一次反面,如此循环往复”…… 极端的情况下,参与的某方如果只有一万元赌资,他只要第一次输就马上出局了。你小时候真的痴迷过玩抛硬币就知道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连续出现 32 次正面(或者连续 32 次背面)的情况其实也挺常见的!若是某方某方持有二三十万,另外一方仅有三五万,由于玩的是 1/2 概率输赢的东西,赌资比对方多很多的人更容易赢,不是吗?
所以,在这种游戏里,最终,决定输赢的不是 “运气”,而是 “实力”!
几乎是同样的道理,“韭菜” 最终的下场,并不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是因为缺乏实力。如果进场时 “那必然被套的部分”,事实上仅占他所有资产的一小部分,他会 “失去耐心” 吗?他会因此失去冷静吗?他会因此焦灼不堪吗?他会因此羞愤难当吗?都不会。更可能的是,他会很冷静,他会无焦虑,他会羞愧自己判断错了,但完全不可能因为羞愧而做出更不合理的行为。
于是,想要摆脱 “韭菜的宿命”,只有一个办法:提高自己的实力。
在交易市场里,实力指的究竟是什么?有一个清楚的定义:
长期稳定的低成本现金流。
这种东西事实上很难得,但也不是无迹可寻。有的人竟然可以源源不断地借到钱,另外一些人靠不断募资持有这种能力,估计也有的人像我一样靠 “场外赚钱能力”。而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像我一样不断地在场外赚钱可能是唯一的优势策略。
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则:
控制仓位
永远要保留一定比例或者起码一定数量的现金 —— 这就好像潜海需要一个氧气罐一样,没得商量。至于比例是多少,数量是多少,没有定理,完全靠你自己琢磨。
喜欢冒险的最终都是 “韭菜”……
冒险,在都市传说里,经常被与 “勇敢” 混为一谈,这种概念混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会造成过大的风险。然而,在交易市场里,这种混淆常常是直接致命的。
优秀的、成功的交易者,最终都是风险厌恶者 —— 这一点,韭菜们并不知道。正如韭菜们对自己所面临的尴尬解释有误一样,他们对成功者的解读也是无一正确。他们以为优秀者、成功者,最终都是靠冒险成功的,他们的理解线性且单一:
- 市场有风险;
- 所以,想要成功就要冒险;
- 反过来,不冒险就不可能成功……
错了!真的完全错了!
想要摆脱 “韭菜的宿命”,你必须学会的一个观念是:
- 能不冒险绝不冒险……
- 即便是必须冒险的时候,也要让傻瓜们冒险,自己在一旁通过观察获得经验。
获得经验的最直接方法是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然而,在风险这件事儿上,一定要尽早学会观察他人的冒险实践,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实践。
我有一位新东方同事,去牛津赛德商学院(Saïd Business School)读 MBA,回来给我讲,第一堂课上,教授一上来在黑板上就写下这么几个词:
Use others people's money!(用别人的钱!)
注:这句话出自一本出版于 1914 年的一本著名书籍的书名:《Other people's money, and how the bankers use it》,作者是 Brandeis, Luois Dembitz。感谢互联网,你现在可以在 https://archive.org/details/otherpeoplesmone00bran 阅读此书。
箴言。这则是有深刻智慧的,回想一下上一节中所提到的 “长期稳定的低成本现金流” 罢。所以,著名商学院毕业的学生,从那一刻开始磨炼的就是 “融资能力” —— 只不过,为了避免误解,他们多多少少都学会了一点用来保护自己的 “虚伪”,从来不提这事儿而已。动物世界不就是这样吗?所有的动物都有一些为了保护自己而隐藏自己的一些诀窍。
若是我有机会开个全球知名商学院的话,我一定会把这句话刻在墙上让所有学生牢记永生:
Watch other people taking risks!(盯着别人冒险!)
这比 “用别人的钱” 更重要。为什么呢?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几十年之后的今天,“有一点钱” 早已不再是难事了;又由于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了几十年,机会也比过去更多、更大;所以,“用自己的钱” 也能做很多事情,“用别人的钱” 反倒相对危险了……
然而,无论经济怎么发展,风险还是风险,为了获取经验,必然需要有人冒险…… 不过,冒险的一定不能是你,你干什么呢?你观察,你总结,你学习。越大的风险,越需要你这样的人 —— 冒大险的人最终实际上要感谢你,为什么呢?他们折了就折了,可是因为有了你这样的人,总结了他们的经验,不仅自己受益了,还传播了出去,他们的失败就有了新的意义……
思考正确的结论真的很难,因为有时候 “正确的结论” 看起来是那么邪恶,即便是最深处闪闪发光。
还有另外一些东西,甚至不是 “冒险”,因为冒险毕竟还有生还的机会。比如,借钱冲进交易市场,比如,加上杠杆,再比如,在没有专业技能的情况下去玩期货…… 这些都不是 “冒险”,干脆就是 “找死”。尤其是在区块链资产交易市场里,更是如此。它本身已经是个波动(风险)巨大的交易标的了,还要在这上面叠加风险,那不是找死是什么?
然而,韭菜们是不信的,坚决不信的,即便是已经粉身碎骨,他们还是相信 “要是有人肯再借我一点钱…… 哼!我一定会翻身的!”
注意
这一章的内容,99% 的情况下会被误解。歧义来自于这里面所说的 “别人”(other people),基本上总是被那些投资或投机失败的人 “主动自我对号入座” —— 他们不明白 “用别人的钱” 中的 “用”,是指在金融领域由相关法律规定和保护之下的 “合法使用”。同样的道理,“看别人冒险” 中的 “看”,显然也不是那种 “恶意的看”,而是指理性地观察与学习。
把这种东西写出来,多少是有风险的,因为它在没有被全面解释清楚之前,很容易被误会成 “政治不正确”(politically incorrect)…… 所以,基本上,只要说出来就一定被骂,而且还是从各个角度被骂。
更可怕的是不计成本地冒险……
成功的交易者,跟爱因斯坦口中的 “上帝” 一样,是不玩骰子游戏的 —— 纯粹由概率决定的事情,他们会直接回避。
就算偶尔他们接受风险,那他们能接受的也只能是 “胜率超过 50%”,或者最好 “胜率远远超过 50%” 的决策。
韭菜们不一样,他们喜欢冒险,但是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计算风险 —— 是呀,风险是可以通过算术算出来的!韭菜们从来没有算过,甚至没有想到过应该计算一下。那你说他们能赢吗?若是他们竟然赢了,那岂不是没有天理了?!
你是新手,你不是韭菜,至少你不想永远是一根韭菜,那怎么办?
学啊!
不想学?那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有 —— 退出市场,永不参与。
那还是学罢,直到把自己变成一个学霸。
有人向你借钱,100 块,然后告诉你他愿意到期还给你 110 块。这时候你的回报风险比是多少呢?你的风险是那个人跑了,你损失 100 元,你可能的回报是,如果他还你钱的话,你的钱比原来多了 10 块…… 于是,你的回报风险比是 0.1 : 1 = 10%,这看起来完全没啥吸引力么!
若是对方告诉我,借 100 块钱,第二天还 150 块,哈,我是肯定不会借的,因为这种条件只可能是个急着去打麻将的赌鬼提出的…… 我没这样的朋友!玩笑归玩笑,回头看本质:实际上,在不确定对方信用的情况下,无论回报是 10% 还是 50%,抑或是 200%,风险是一样的:你最多可能损失掉的是 100 元本金;回报风险比很不一样,而这个比率给你带来的心里影响也非常不一样……
读起来有点绕?别急,刚开始多简单的东西叠加好几层之后都会显得很复杂,也显得不那么直观。多读几遍是读任何好书的诀窍。
在上面的例子里,你的实际成本来自于那 “同样的风险” —— 有可能损失 100 块 —— 给你带来的压力。你月收入竟然是六位数,那你甚至会对对方说,“算了,不用还了!” 如果你是个在大学里读书全靠父母救济的穷小子,100 块很可能是你一整天的饭钱,并且竟然是在月末,你只剩下最后 100 元的时候,那成本就是你完全不能承受的了。
所以,你看,计算风险成本要考虑很多因素,你的实力最重要,然后才是回报风险比 —— 你看,在哪里都一样,实力最重要。
换一个场景,在交易市场里。
你看到某个标的,X,从之前的一个价格高点 26 元回落到 20 元,然后你猜它很有可能回涨到 22 元,到时候你就可以 “套现” 了。于是,你动用 500 元购入,总计买到了 25 个单位。那,你的回报风险比是多少呢?算一下呗?
分子是可能的回报。当价格真的回到了 22 元的时候,你总计可能的收益是 50 元,而你拿出来 “冒险” 的总金额是 500 元,所以,你的回报风险比,是 50 : 500 = 10% —— 这个比率看着如何呢?实际上不咋样罢?
然而这个计算还需要改进。因为新手是不设止损线的,或者,准确地讲,“韭菜” 是没有 “止损” 这个概念的。你不一样,你学会了,你知道应该设个止损线。所以,你给自己定了个止损线,如果价格跌倒 18 元,那么你无论如何都得卖出!
这个时候,你的回报风险比是多少呢?分子还是 50 元,风险呢?风险是 500 - ( 25 * 18 ) = 50,于是,50 : 50,相当于 1 : 1 …… 这跟抛硬币有啥区别呢?你为什么要跑去交易市场玩抛硬币呢?!
而且,这跟抛硬币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交易是有手续费的,无论你买还是你卖,于是,若是把手续费因素考虑进来,你这次的交易无论如何都比直接抛硬币赌正反面都差!
韭菜之所以是韭菜,甚至永远是韭菜,就是因为他们不仅冒险,还不计成本地冒险,更可悲的是,那么简单的算术,他们竟然没想过应该去算一算…… 他们也学习,但学得是 “打探小道消息” 那一套。
止损线究竟如何制定才合理……
有一些韭菜也是有进步的,很快听说了高手们不仅是有 “止损线” 的,竟然还有 “止盈线”!然后他们用最肤浅的方法去理解他们以为的 “高手们” 的这种行为,然后,给自己定下了自己完全没办法执行的 “铁律”:
不要太贪心!
这看起来全然没有错误的 “铁律” 为什么漏洞百出呢?因为漏洞不在这个铁律,在于只要是人,就很贪,不是吗?并且,你进交易市场干嘛的?你摸摸你的心脏吧,你真的是想进来每天赚三碗牛肉面钱的吗?!
真正有用的建议,从来都是可执行的。“不要太贪心” 这个所谓 “建议” 的毛病在于,它几乎不可执行,想想可以,却根本做不到。偶尔做到不算数,长期做到有完全不可能。
止损线到底应该如何制定?
有些标的的价格波动天然就比其他标的更猛烈。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就比美元在外汇市场上的价格波动猛烈无数倍。早期的时候,比特币甚至出现过一小时里跌掉 80%,或者同样一小时里涨了 500% 的情况……
你可以估算一下交易标的的 “日常波动幅度”。如果,X 的日常波动幅度是 25%,那么,你的止损线,或者换个说法,你的 “最大可忍受亏损” 应该比 25% 更高,比如,40%…… 因为你在考虑的是风险,尤其是价格波动剧烈的交易市场里的风险,所以,“做更坏的打算” 永远比 “盲目乐观” 更靠谱。
止损线到底应该定在哪里,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甚至,连交易者的性格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最要命的是,你的性格确实在此时此刻决定你的行为,但,回头仔细观察,你此时此刻的性格,更可能是过去你长期行为所决定的。
到了这里,绝大多数 “韭菜” 都懵了 —— 他们发现,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他们在归结因果的时候都常常犯错,弄不清楚,更没办法理解那些 “互为因果” 的现象和原理了…… 于是,他们都一样,当有人给他们耐心讲解原理的时候,很快就不耐烦了(注意,不是缺乏耐心,而是缺乏脑实力),说的话都一模一样:“你就告诉我该不该买么!”(这个好玩:你不妨仔细想想,为什么他们说的不是反过来的?—— “你就告诉我该不该卖么!”)
**想要摆脱韭菜宿命,那就练脑子罢。**脑子不是个好东西,练过的脑子才是好东西 —— 不仅要练过,还要正确地练,好好地练,不停地练。
韭菜们是怎么做的?他们确实学会了设置止损线,虽然已经有了 “进步”,可结果上来看还不如不进步,因为他们的止损线根本就没计算过,完全是凭 “韭菜直觉” 来 —— 比如,在交易日常波动在 25% 的交易标的上,把止损线定在 10% 或者 20%……
这么做的结果,是另外一个对他们来说完全 “意料之外” 的、很严重的副作用。由于他们把分母一厢情愿地降低了,于是,哪怕很少的收益对他们来说都是 “很高的回报风险比”,于是,他们手中正在做的交易永远是 “赔本的买卖” 却永远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到最后他们能做的和那些因为无知所以迷信的人一样,因为搞不清楚自己是怎么 “被割” 的,能感知到的只有(其实是错误的结论)“我的钱被别人赚走了”…… 所以,天天一边骂着黑庄,一边暗自希望自己能认识个黑庄好朋友,或者私下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黑庄……
反正,设定止损线这件事儿,绝对不能一厢情愿,起码,你现在知道了,有个因素很靠谱:
交易标的的日常波动幅度。
频次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因素……
虽然,你现在好像明白了 “如何设定止损线”。但,必然操之过急的你,没多久还是发现那东西完全摸不着看不见,那东西再一次然并卵。为什么呢?
很快,你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 “日常波动幅度”,全然决定于你究竟在观察多久的时段,或者,你用什么样的刻度去观察。你看看 K 线,按小时、按分钟、按天、按月…… 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所以,起码还有另外一个要素去考虑,你自己究竟是以什么样的频率去交易呢?你每天都交易?还是你每时每刻都在交易?抑或是你应该选择一个季度交易一次?这不是个很容易的决定,也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决定。
有的人时时刻刻在交易,甚至怕自己 “效率低下”,靠写程序来进行 “量化交易”,妄图捕捉市场上的每一个获利机会;有的人一年也不一定交易一次,有的人隔几天交易一次…… 先不管究竟是什么决定了这些人的交易频率,现在更重要的是,“交易频率” 究竟会影响到哪些结果呢?
有这么个 “屋子里的大象” —— 即,那种显而易见却被人们全然无视的现象:
交易频次越高,交易越是接近 “零和游戏”。
智者们早就反复提醒过,只不过说法不一样而已,措辞不同,但意思是一回事儿:
(交易市场)短期来看是投票机,长期来看是称重机……
—— 格雷厄姆
所以,韭菜想要翻身,说一千道一万,只有一条路可走:
降低交易频次…… 降低降低再降低。
千万别不信:只要你在频繁交易,你就依然是一根 “韭菜” 而已。降低交易频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高手都劝新手不要频繁交易,只不过他们拿出来的根据虽然极其有道理,但是新手并不在意:
频繁交易的结果就是交易手续费累积,累积到吞噬你的所有利润和本金……
我们已经知道几乎所有新手都犯的错误是,误以为自己参与的是 “零和游戏”,所以,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最终沦为 “韭菜”。但是,绝大多数人压根就没意识到的是,随着他们交易频率的提高,他们真的越来越接近于 “在乐此不疲地玩一个真正的零和游戏”。
最可怕的是,交易市场里的 “零和游戏”,宏观来看,只有交易所是赢家,除了它之外都会输的。虽然玩家之间在 “赌”(交易),但交易所在 “抽水”(收手续费),无论玩家双方的输赢,于是,你赢的时候被抽走一点点,你输的时候也被抽走一点点,而对方无论输赢也同样被抽走一点点…… 结论是什么?
事实上,交易市场里永远没有零和游戏!
“韭菜” 的幻觉在于,他们用行动表明他们的坚信和坚持,他们认为自己的智商与体力,完全可以打败手续费…… 殊不知,“抽水” 是人类史上唯一可以永续的商业模式,真的不是哪个个人能够打败的,看看世界各地的券商就明白了。
降低交易频次的巨大好处在于另外一个方面。
当交易频次越高的时候,回报风险比很难变高,而是变得越来越低。因为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突然” 产生巨大回报的可能性极低极低 —— 虽然在一个波动(风险)巨大的市场里,偶尔会看到 “暴涨暴跌”,但,捕捉这些暴涨暴跌,恰好是最危险的,是火中取碳。
当你尝试着主动降低交易频次的时候 —— 注意,是 “主动”,而相对来看,“不由自主地高频次交易” 本身是交易者已经被市场左右的被动行为 —— 你会发现,这其实相当于你主动提高了回报风险比,因为你在没有改变分母(风险)的情况下,主动提高了对分子(回报)的预期。
刚开始的时候,我的交易频率也非常高。等我想明白了,开始主动降低交易频次之后,才有机会体会到自己对回报的满足 “阀值” 在不断提高。最后,我甚至给自己定下了这样的规矩:
涨到十倍之前,就当它不存在。
十倍!这是我在交易频次相对较高的时候甚至干脆未曾想象过的回报级别。也许这个倍数,将来我会为自己调整,但是,这个数字绝对是我长期多次主动降低交易频次之后才能在我脑子里出现的东西。凭空无法臆想。
这事儿有点违背直觉,在交易市场里:
- 越是短期的预测,越接近于抛硬币;
- 越是长期的预测,越容易接近真实的逻辑推断……
所以,降低交易频次的本质,是拒绝抛硬币,坚持逻辑推断。
到底最后是谁在割谁的韭菜呢……
交易有风险。
法律真的很好玩,交易标的发行者,如果不向公众公示风险,很可能会被认定是犯罪,罪名是诈骗。可事实上,这本来完全不用公示的啊!—— 因为一切的交易都有风险,交易者应该进场之前自己就明白的!
可惜,“韭菜” 们就是那么冲动,冲进来的时候,不阅读、不思考、不学习,他们之所以一冲进来就 “买买买”,理由非常简单,“别人已经赚到钱了!” —— 保护 “韭菜” 真的非常不容易。
“被套了” 之后才开始研究 “价值投资” 的,都是善良的韭菜,因为他们起码还在 “默默地承担自己错误决策带来的损失”,而后希望通过 “学习” 改善自己的遭遇。
更极端的 “韭菜”,其实是更常见的 “韭菜”,一般都是要 “维权” 的!再一次,他们要 “讨个说法”,讨一个让自己舒服的说法。
2018 年 7 月,雷军的小米在香港上市,当天破发。很多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成了 “高位接盘者” 而 “被套”,很多人成了所谓 “被割的韭菜”,那么,请问,“割韭菜” 的人是雷军吗?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自己被套,认为自己被雷军割了韭菜的人,真的思维混乱,乃至于他们完全不应该进入交易市场,因为他们不仅自己逻辑混乱,并且完全没有为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责的能力 —— 能力这个东西,不是自己以为有就可以的,是吧?
今天全球市值排名最靠前的 Facebook 当年上市也破发了呢!请问:
如果当年破发之前买 Facebook 股票的人在破发的时候并没有 “割肉” 而是持有到今天,他是赚钱了呢?还是赚钱了呢?!
显然,这样的人没有 “被割韭菜”,并且,他们也不是靠 “割韭菜” 赚到的钱,不是吗?!
仔细观察,你会看到真相:
所谓的 “韭菜” 其实常常并不是被别人割,在更多的情况下,他们是被自己割的!
他们犯的错误拆解开来有三个:
- 先是不能正确识别价值和价格,做出了错误的购买决定;
- 而后依然不能正确识别价值和价格,所以做出了错误的出售决定;
- 最后还是不能正确识别价值和价格,但是全然不自知,认为是别人欺骗了他们,自己 “被割了韭菜”……
以上,我们讨论的是好资产的交易。市场上有没有坏的资产呢?(注意,是 “坏” 的,而不是 “不好的”,这两者之间也有很大的区别,不应该混淆。)当然有!市场上不仅有坏的资产,还有很多欺骗。恶意操纵市场,内部不当交易,违规利益输送…… 无数变种。在现实的交易市场(比如股票市场)里,法律法规发展完善了这么多年,以上的恶行也从来没有被铲除干净过,法律是滞后的,坏人却是永远不断进步的…… 区块链世界里呢?在一个法律更不完善,法律更为落后的世界里,当然坏的资产更多,欺骗也更多!
再进一步,利用 “韭菜” 的认知落后,认知缺陷,诱导韭菜 “高价接盘” 再想办法让他们 “挥刀自宫” 的,绝对是坏人,虽然有时候法律还跟不上,但,他们是确定的坏人。这有点像什么呢?在街上偶尔你会看到故意把自己的车牌掩盖或者部分掩盖(你见过用泥巴抹在车牌上以至于三两个数字或字母被盖住的罢?)的人,是 “确定的坏人”,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人在还没被抓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了逃避责任…… 所以,他们是 “确定的坏人”。
说实话,你还没见过更狠的 “韭菜” 呢!
他们知道自己 “被割” 了,所以决定要坚持到 “自己能割别人”,在这个过程中,若是谁竟然戳穿了真相,妨碍了 “自己将要割韭菜的机会”,那就跟你拼命。
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 “南京钱宝网” 事件。很多所谓的 “投资人” 明知道他们参与的是个庞氏骗局,但,他们是这么想的:
在自己还没有解套之前,钱宝网若是垮了,那自己不就成了无可救药的受害者吗?
所以,在找到下一批受害者之前,钱宝网是不能跨的!现在你知道 “韭菜” 多吓人了吧?
我要是在那里卖这里买就好了……
**所有的韭菜都有幻觉。**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他们都在盯着 K 线图。时不时,他们的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一个念头:
唉!我要是在那里卖出(眼瞅着某个价格高点)然后在这里再买入(目光挪到某个价格低点)…… 就好了!
不知道你怎样,单说我自己,我最初的时候就有过这种幻觉 —— 后来,经过观察,我猜每个新手都有过这样的幻觉罢。
它之所以是幻觉,看那句型就知道了:
…… 就好了。
这是最典型的人们想要摆脱尴尬的时候所使用的句型。现实是,过去不能更改;韭菜却仍然忍不住去幻想一下,要是过去这样那样更改就好了。这明显是小孩子才有的不切实际的念头,然而,冲进交易市场之后,在外面那么 “成熟” 的人,突然之间又开始极度幼稚起来……
这种幻觉,新手难免有,但老韭菜们却长期幼稚。
听听他们所描述的 “黑庄”(很可能也是他们的幻觉)就知道了:
“李笑来在 EOS 32 元的时候全部抛出套现,而后等市场砸到 6 元的时候,有全部买了回来…… 这一来二去,才几天时间,李笑来就获利 5 倍以上!”
(这是 2017 年 8 月中旬的一篇报道中所描述的)
32 元,是 EOS 在那一个阶段的最高点;而 6 元,是那个阶段的最低点。李笑来真的很厉害哦!竟然能提前准确地预测最高点,然后 “全部抛出”!不仅如此,很快又预测到了最低点,然后竟然在那个点上 “全部买回”!
这是非常令人惊讶的事情,新手不知道就罢了,韭菜们都老了还这样?在任何一个时间点都有一个价格,在交易市场上,伴随着那个价格,有一个 “盘口交易量” —— 这很重要!
冷静一下,仔细看看 K 线图就知道了,在当时 32 元的价格上,成交量事实上很少 —— 事实上,在任何 “最高点”、“最低点” 的价格上,成交量都很少!在最高点的价格上,只能卖掉那一点点的量,再接着卖,就要以更低的价格成交了…… 反过来,在最低点的价格上,只能买到那一点点的量,再接着买,就要以更高的价格成交了……
韭菜就是这样,对自己的过去时不时需要使用幻觉安慰自己;进而,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也会不由自主地使用同样的幻觉解释 —— 全然不知道那实际上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还是同样的机理:
他们认为自己在玩零和游戏,所以,自己赔掉的钱,一定有人赚走…… 至于是谁 “赚” 走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那个 “谁” 是他们自己幻想出来的存在,所以,必然是 “真实的人”,是谁呢?只能是那个 “他们已然知道赚到钱的那个人”…… 所以,他们就很自然地把李笑来当作那个人。对!只能是李笑来。
等你一点一点进步,离开注定成为韭菜的那条路之后,你自然会明白的:
作为交易市场中的一份子,你不大可能在最高点卖出,也很难在最低点买入……
为什么呢?理由很清楚也很简单:
最高点和最低点,都是因为一小部分交易者的 “冲动” 造成的……
你注定要成为一个不冲动的人,所以,那一部分冲动的交易注定不属于不冲动的你!
相信我,你是一个正常人,所以,时不时出现一点幻觉是非常正常的。然而,你不一样。哪儿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当幻觉出现的时候,你能识别那个幻觉,明确地知道那是个幻觉,所以,你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使劲晃晃脑袋,甩掉那个幻觉,继续正常生活、正常思考……
人怎样变坏的就会怎样变傻的……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我越来越相信是 “性本善” 的。
人们是从愚蠢变得越来越聪明吗?还是反过来,本来挺聪明,后来渐渐变傻?观察得越多,我越相信是后者。
事实上:
人是如何变坏的,那人就是如何变傻的,这两个过程的机理完全相同。
请问,这世界真的有 “百分之百的坏人” 吗?
这是我最近一年经常思考的问题,因为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只遇到过一个我极其不喜欢的人。因为我不肯在她离开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时候,把我写的一本畅销书的发行权私下给她带走,而是选择仍然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从此之后,此人不会放弃任何一个 “黑李笑来” 的机会,甚至疑似曾经动用水军搅混水。不过,毕竟十几年一个其实是很少的,比例很低的。
从小我就不是个特别合群的人,但,经过自我训练之外完善之后的我,好朋友很多,并且在三十岁之后越来越多 —— 虽然依然不见得 “合群”。
我给朋友介绍朋友的时候,常常是这样开场的 —— 这也是我很自豪的地方:
这是我二十年的朋友……
关于我是如何交朋友的,我在微信公共帐号上专门写过文章:《什么是朋友?》(总计两篇)。
然而,我的整个 45 岁,也就是过去的一整年里,我遇到了批量的所谓 “坏人”,背叛、欺骗、诬陷、颠倒是非、甚至陷害…… 在这里我就不一一点名了罢(除了郑伊廷 (@xdite)之外 —— 因为要用她举例)—— 但人数竟然一只手五根手指不够用了!这么密集,不得不让我必须想办法思考:难道是我自己出问题了吗?
反复思索的结论有两个:
- 坏人的比例好像并没有增加,因为过去这一年我新认识的人数,基本上相当于过往二十年的总和……
- 而后我惊讶地发现,这世界没有百分之百的坏人,只有 “好人” 和 “部分坏掉的人”……
你仔细想一下,你这辈子遇到过 “百分之百的坏人” 吗?我仔细想了一下,发现没有。放眼望过去,看周遭,甚至看历史,我都没找到 —— 哪怕是杀人犯也可能很爱护自己的女儿,甚至强奸犯也有爱情,《色戒》不就是讲这种故事的吗?
于是,最终,我的结论是:
所有的人都是向好的。
如果让我在 “人之初性本善” 和 “人之初性本恶” 之间选择,现在的我只能选择前者。所以,没有 “纯粹的坏人”,可能只有 “部分的坏人”,比如,百分之十坏人,百分之二十坏人…… 我猜,“百分之五十的坏人” 都很难存在,因为连百分之五十都过了,那么他内心会有很大的煎熬。
**所有的人都是向好的。**可是,一旦这个人做了一个坏的决策,那么他将面临一个选择:
- 承认错误,而后努力改正错误……
- 不承认错误,而后把那个错误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把自己做过的错事合理化”,本质上来看是一个自我大脑重塑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旦完成,此人依然是一个内心 “向好” 的人 —— 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那些贪官污吏也确实在家里教孩子做人要人品端正。
如果把这个世界里的人简单地分为 “好人” 和 “坏人” 两种,那么,这种并不清晰的概念会不断地影响未来的决策,当然肯定会被这种可能的错误决策(或者干脆称为 “幻觉导致的行动”)所拖累。所以,我得感谢这一年中我遇到的这些人,他们的存在,最终的结果就是 “李笑来又进化了”。
如果不是如此升级过我自己的 “操作系统”,我是完全没办法理解郑伊廷的行为的。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她四处把李笑来描绘成 “黑心投资人”,可永远回避几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 在李笑来的帮助下,她在大陆靠开培训班赚到了她在台湾好多年都没有赚到的钱;
- 这个培训公司,李笑来投资的,期间甚至主动要求并实施,把股份比例从 40% 降到 30%,告诉她 “我无所谓,我希望你努力多赚一点”;
- 后来的 OTCBTC,绝大多数初期用户,都来自于李笑来的社群;
- OTCBTC 这个项目上,到 2018 年 8 月初为止,郑伊廷没有给李笑来任何投资回报,甚至连最初的投资款都没有归还……
要是想骂李笑来是个 “黑心投资人”,那么她起码在赚了钱之后把投资款还掉之后再骂好不好呢?
在自我升级之后,我开始明白她的思考路径了。在赚到了巨额可能的利润和估值之后,她突然发现当初定下的 40% 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她不想跟早期投资人分享,不再想履行之前约定的义务。这是唯一的核心理由,也是她后来的实际行动 —— 然而,她必须合理化这个决定和行动。在合理化完成之后,她的内心还是完整地向上的,比如,依然很勤奋,依然很努力,依然不断地说服他人也告诉自己,自己是善良公平正义的…… 只不过,留下了一个后遗症:
- 这个决策和行动既然已经被合理化,那么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她就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同样的决策和行动……
- 在下一次遇到稍微更过分的情况的时候,她做出错误决策的成本更低,冲动更高……
所以,看着郑伊廷不断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在 “成为一个更坏的人” 的路上那么努力,坦白讲,不可能恨她,只是觉得她挺可怜的 —— 只不过是这个世界里又一个可怜人而已。
有记者问我,提到郑伊廷以及另外几个人:
你恨他们吗?
我的回答也一样:
不恨。真的不恨。首先没空,其次真的觉得他们挺可怜的,因为只要开始坏掉,就根本回不来了……
而且,如果我不能理解这种 “正常现象” 的存在,我的世界就黑暗了。
我也可能就会把偷录与谈话,事后又泄露出去的那对夫妇理解成 “坏蛋” —— 五个月前偷偷录音,五个月后,暗中交给别有用心的人,然后制造李笑来的负面形象……
可实际上呢?实际上更可能是这样:
他们在跟我谈话的时候,多少还是把李笑来当作老师一样的人物,认为李笑来的思考是有价值的,所以偷偷录下来;若是他们当场征求同意的话,要么被拒绝,要么李笑来同意了之后,五个月后大家听到的是 “洁版” —— 不会有那么多脏话,批评谁的时候也不会指名道姓……
估计是后来他们把这个录音分享给了身边的朋友或者同事,再然后,被别有用心的人发现了,然后用最狠的手段 “整” 李笑来:
- 通篇断章取义;
- 甚至不惜编造言论(李笑来不用 “韭菜” 这个概念,却用那样惊悚的标题);
- 花钱找主流媒体的新浪微博帐号转发;
- 在很多微信群、电报群里雇佣水军制造更惊悚的话题;
- 组织很多 “举报群”,煽动情绪,承诺 “跟我说,我帮你们找政府”;
- 组织很多人给相关部门领导匿名电话举报 —— 举报材料是他们编造出来的 “录音爆料”;
- 找到律师说,“花多少钱都要把李笑来搞进去”……
所以,他们俩其实不是罪人,但是,也挺可怜的 —— 从此之后,还有谁愿意、还有谁敢对他们坦诚相待了呢?
有人向我推销防窃听工具,有人向我推荐 “更厉害的黑公关专业团队”…… 我都拒绝了。我不想因为遇到他们那样的人,就变成他们那样,一点都不想。
我希望我还是原来那个样子。
更进一步,我不想变坏,哪怕一点点。
面对那样的人,我也不想使用 “他们的手法”、“他们的手段”,以暴制暴什么的…… 因为那样的话,即便是赢了,也是输,并且输得更惨,因为你被他们改变了 ——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惨的呢?
准确地讲,连 “我想做个好人” 都高抬我自己了,我真正想做到的,不过是:
我一点都不想变坏。
如何不变坏?很简单啊,已经说清楚了啊!
若是不小心做错了事,一定要改正,绝对不尝试去做任何形式的 “合理化”。
人变傻的机理也一样,完全一样。只不过是因为做了个愚蠢的决定,只不过是没有努力去纠正思考,只不过是不由自主地 “合理化” 自己之前的愚蠢…… 于是,人就开始变傻了,在变傻的路上越走越远。前面讨论过的所有 “韭菜” 思维,都是清楚的例子和说明。
所以,不想变傻,就必须做一件事情:
做一次傻事没关系,但,一旦发现自己很傻,就要马上纠正,绝对不能对自己的傻屄行为进行合理化,否则,就只能在变傻的路上越走越远…… 最可怕的是,傻屄绝对不孤独,因为他们天然人口比例更高,共识更强烈,所以,若是你自己不足够警惕,那么你一定会变成一个感觉幸福实则痛苦的傻屄 —— 这一点毫无疑问。
所以,到最后,所有智者都是完全一样的,没有区别,他们的看法一致: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竟然不觉得过去的你很傻屄,那表明你已经彻底变成了无可救药的傻屄……
看看桥水的达里奥是怎么说的吧:
痛苦 + 反思 = 进步
经过这番思考,从那之后,我对人的评价措辞开始发生了变化。“不坏”,是对人品最高的评价;同样,“不傻” 是对智商最高的评价 —— 应了那个句式:好人千篇一律,坏人千奇百怪;聪明人千篇一律,傻瓜五彩缤纷……
推荐:有一篇《科学美国人》杂志上的文章,建议认真读一下。The Dark Core of Personality,顺便学一个概念,“D-Factor”,网址是:
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beautiful-minds/the-dark-core-of-personality/
正确地提升收益风险比的方法……
进入交易市场的人们,从来不缺痛苦,因为痛苦这东西几乎漫天飞舞;于是,真正稀缺的只有一样东西:
反思
痛苦和反思,这两样东西都有了,必然会产生进步。所以,新手想要躲避韭菜宿命,就得天天反思,时时刻刻反思,反思之后还要再反思……
你进入的是个有风险的地方,在这里几乎没有确定的收益,那怎么办?或者换个说法,“如何才能正确地提高回报风险比” 呢?
回报风险比 = 可能的回报 ÷ 可能的风险
这么简单的公式能研究出什么玄机呢?盯着一个东西看很久很久,胡思乱想很久很久,就是所谓 “深度思考” 的唯一方法。就好像我们盯着天花板能看出原本看不到的图案一样,所有的深度思考,都是盯着一个小东西想很久很久的结果。笛卡尔发明直角坐标系,就是这么个过程 —— 有兴趣去搜索引擎上查查笛卡尔的故事罢。
看着公式,就知道,提高回报风险比的方法,无非有两个:要么加大分子,要么减小分母……
减小分母,可行的手段有这么几个:
- 调整止损线,降低自己的风险承担
- 降低每次的交易金额在总资金的占比;
- 提高自己在场外的赚钱能力(或者募资能力);
还有吗?想想罢。这其中的每一条,都值得你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而加大分子呢?有什么可行的手段?
- 选择更为优质的交易标的
- 选择最佳的交易时机(比如,若干次暴跌之后再买)
- 放长持有时间(比如,穿越一次以上的牛熊)
每个人的偏好不同,每个人的历史不同,每个人的欲望不同,所以,这里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以上各自罗列的三条,也不见得是最全面的罗列。我自己呢,能力也有限,最终罗列出来的有意义的也就这么三条。于是,我只能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做出选择。
最终,我的选择是这样的:
- 为了减小分母,我想办法继续提高场外赚钱能力,进场的钱,就当是丢了……
- 为了加大分子,我买入之后就不动,不管涨跌,穿越多次牛熊……
许多年过后,我发现自己当初这么选还是有前提的:
我的生活消费水平很一般,平日里花不了多少钱。并且我在进入交易市场之前,就是个生活相对富足的所谓 “中产阶级”。于是,当我进入交易市场的时候,相对来看,我的 “变现” 欲望阀值比较高,或者是 “极度高”;所以,形成了良性循环。分子越来越大,分母相对越来越小……
反正,你的目标很清楚,当分子相对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不再是 “韭菜” 了,因为你已经摆脱了 “韭菜魔咒”,如何摆脱的呢?靠自己的选择。等你做到了,你去讲给那些 “韭菜” 听,他们信不信呢?我用经验告诉你罢,他们啊,坚!决!不!信!为什么呢?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其实真不是谁都能去做早期的……
思考片面,是所有 “韭菜” 的通病。不信,你走着瞧。
做早期投资很难的!只不过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而已。他们只看到早期投资者赚到很多钱的传说,却全然不知道真相。
首先,早期投资者的失败项目比成功项目多很多倍……
你听说的可能是李笑来 2011 年就开始买比特币;2015 年年末,以太坊一出来,虽然李笑来自己并不看好,但合伙人老猫却抓住了机会;2017 年,EOS 种子期李笑来虽然不知道,但天使期李笑来就投资了…… 除此之外,李笑来还投资过 QTUM, ZCASH, SIA, GXS, XIN, MOB……
老猫的书,《区块链投资笔记》,我自己都看了很多遍……
李笑来是在网上公开生存的人,所以,他也不会刻意隐瞒自己投资的失败项目。要是你把李笑来所有的投资项目全都罗列出来(我虽然不隐瞒,但也不好意思四处公开罗列),结论很清楚,失败项目数量是成功项目数量的十多倍!
其次,早期投资者其实投不进去很多钱……
这是绝大多数人完全没想过的问题。Peter Thiel 投资 Facebook 的时候,是最早的天使投资人,可他投进去了多少钱呢?50 万美金而已。他也想 “重仓”,可实际上,投不进去啊!刚起步的公司给太多钱就会变坏,你信不信?给更多的钱,就得占更多的比例,创业者不干也不敢,你信不信?
还有更重要的呢!早期投资者,由于自己的 “早期”,所以只能成为长期投资者……
Peter Thiel 在 Facebook 上市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那部分股权是 “完全没有流动性” 的 —— 没有流动性的资产,增值和缩水的,都只不过是 “账面价值” 而已。
2011 年下半年到 2012 年上半年,我买了很多比特币。到了 2013 年 4 月 1 日,比特币从最低点 1 美元不到,三五个月里暴涨到 100 美元!你觉得一定赚了很多吧!事实上呢?当时的交易市场里,交易量很低很低,大量的交易所里,充斥着的是各种交易所刷出来假量,被人们戏称 “幽灵单”…… 所以,我那个数量级是根本出不去的,想要出掉一部分,就叫 “砸盘”,那时真的能砸到吓人的地步。于是,那个 “浮盈”,充其量只不过是能看一看开开心的数字,一点都不真实。直到 2017 年,整个市场的交易量才达到我可以自由进出的程度 —— 不过,对我来说已经完全没必要了,反正我的消费能力很差。
你再想象一下 Facebook 于 2012 年 2 月 2 日上市的时候。上市第二天它的股价就破发了,“暴跌 11%” 呢!就算是你在 “暴跌” 之前买入,“被割了一茬韭菜”,拿到今天,是多少倍收益呢?自己去查它的股价历史数据罢……
可关键在这里:
等 Facebook 上市的时候,肯定不是 “早期投资” 了,但,它的盘面更大,它的流动性更好……
于是,你想投资多少就能投资多少,而不是有上限的 “仅仅五十万美元”……
“韭菜” 们思考片面,他们永远只看 “单价”,进而得出结论 “现在已经太贵了!” 于是,他们总是去找 “更便宜的”,总是去找 “更早的机会”…… 殊不知,这种片面的思考,恰恰是 “无形的镰刀”,正在一茬一茬地割着自己。
早期投资真的不是谁都能做的,不说必需的人脉,单说资金构成就不对。做早期投资,风险极高,绝大多数项目会失败,因此必须有能力投 100 个 50 万的项目,即,如果一个项目投 50 万,那么得准备好 5000 万才行,就算你自信自己的判断力比别人强一倍以上,你也得拿着 2000 万才能去尝试 50 万一个的项目,不是吗?
韭菜,显然是不满足实际条件的。不够格,却要跳着脚去做,风险就会被无限放大。
投资早期项目,绝对不是韭菜应该干的事情。你必须攒到一定地步之后,再碰这方面的机会,否则,一定会反复被割。
你要学的真不是项目分析能力……
**学任何东西,都是为了 “用得上”。**可问题在于,有些能力需要很久才能磨练出来,那等不及的时候怎么办?如果,一项能力需要很久才能磨炼出来,结论当然不是 “那就不学” 了,正确的结论是:
学着,但不着急用,等够用了再说……
然而,**总有一些可以 “现学现用” 的有效技能。**善于学习的人,其实就是善于辨别技能的这方面属性,他们会判断什么东西要慢慢磨练,什么东西要迅速上手,迅速实践。
韭菜们依葫芦画瓢却研究 “项目分析能力” 的时候,和钱钟书笔下 “小镇里研究时髦的女人们” 一模一样,都花了时间,都花了精力,结果却只能是东施效颦而已。
你就别干这事儿了。这是你要慢慢观察,慢慢整理,不断反思,甚至还要不断否定自我才可能最终获得的技能。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技能不能乱用,不能马上用,反正,你必须耐心磨炼它 —— 至少三年。
那你要学的,能马上用的,究竟是什么呢?
本来最重要的一条是:“进场之后,不要动,看上一年之后再动手买”,因为这样的话,你已经 “更聪明了”…… 不过,这一条你没机会享用了,因为你跟绝大多数人一样,已然 “被割了一茬”。
那…… 还好有我!让我来告诉你第二条,这一条你能马上用到,并且你还来得及学,来得及用。
只买交易量最大的那么一两个或者两三个标的。
这是一种智慧。暂时放弃自己的智商,去相信整个市场的智商。市场都帮你选好了,为啥不服呢?
这真的是很难理解很难做到的事情。一方面,自己要不断进步不断学习,起码防止自己一点一点变傻,另外一方面竟然还要暂时放弃自己的智慧…… 太矛盾了吧?!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经常有人错误地总结说 “投资是很反人性的活动” 的原因罢?
其实这完全不矛盾,甚至事实上一点都不反人性:
既然自己最初的时候智慧不足,那么暂时放弃,让它在一旁静静磨练,有什么不对呢?放弃了自己的智商,并不意味着智商无处可寻呢!市场是有智商的,并且市场常常更聪明,你难道不信吗?等你的智商磨炼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就明白了……
所以,这么做不是 “反人性”,与之相悖的,事实上只不过是过去的你并没有打磨过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式,过去的你总以为什么东西都是需要学好了才能用,你也不知道这世界真的有些东西是可以现学现卖并且这么做的确才是最优选择。
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看看有没有启发。
曾经,在上海的股市里,有一支力量,人称 “涨停敢死队”。他们的方法很简单,只要看哪一支股票快涨停了,就冲进去,第二天再等一个涨停板,第三天开盘然后就跑。第二天快休市的时候竟然没有涨停,就马上跑。就这么简单。这一伙人操作了十多年,愣是从几万块钱搞到了不知道多少钱……
他们很坦诚,“我们没怎么读过书,笨么!所以就不想了,反正想也想不明白。哪支股票快涨停了,就说明市场帮我们想好了,我们就是个干!”
你当然不应该依葫芦画瓢,但,你可以从这个实例中看到人家是怎样避免成为 “韭菜” 的,人家有止损策略,人家有止盈策略,更重要的是人家有放弃自己智慧的智慧,和放弃自己智慧的勇气……
暂时放弃自己的智商,还有另外一个定律作为支撑:
在交易市场上,涨得猛的,会涨得更猛;跌得狠的,会跌得更狠…… 于是,
- 所有东西都在涨的时候,一定要选那个涨的最猛的;因为概率上来看,或者说,市场在教育你,它更可能涨;
- 在所有东西都在跌的时候,一定要选那个跌得最少的;因为概率上来看,或者说,市场在教育你,它最抗跌……
也许你会想,“这不是在教我投机嘛!” —— 别急,早晚你会有自己的结论的。只不过,在最早期的时候,你智商还不够,所以,必须暂时放弃智商的使用(而不是 “放弃智商的锻炼”)而已。
观察一下 “韭菜” 们你就知道你有多明智了。他们的 “智商” 是随着 K 线跳跃的,伴随着 “下注” 与否倍增的…… 币价涨了的时候他们飞扬跋扈,币价跌了的时候他们犹如丧家之狗。你想跟他们一样吗?—— 嗯,我好像听到远处有人暴喊了一声 “NO!”
韭菜没有生活甚至没有性生活……
2013 年的时候,我在北京的车库咖啡演讲,最后五分钟,给所有听众提了一个中肯的建议:
记住,你要有生活,并且,生活最重要!
五年过去了之后的今天,你自己打开搜索引擎,搜索一下 “区块链 性生活”,搜索结果第一页的文章随便点开哪个看一会儿呗…… 那些文章,事实上并不是戏谑,确有其事。
新手成长为 “非韭菜”,最重要的手段,你读到现在还记得吗?
降低交易频率
这看起来无比简单的方法,却最终很少有人做到,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是人,我们天生基因就决定了我们喜欢关注变化。在生活中也一样,我们关注的都是动的东西,而不是静止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喜欢养小动物,相对来看喜欢养花种草种树的人相对少很多很多……
冲进交易市场的新手,一上来就会被 K 线上各种相关跳动的数字和指标所吸引,这很正常。中国人参与 A 股市场交易相对还是很幸福的 —— 每天上午那么晚才开市,两个小时之后午休,下午也是很早就闭市了…… 所以,即便是想盯着看,也就那么一会儿,每天还有大十几个小时事实上干脆没得看。所以,你从来没怎么听说过 A 股市场上的交易者没有性生活的。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区块链的世界不一样。区块链的交易市场里的交易 24 X 365,永不间歇。就算某一家交易市场系统崩溃,挂掉了,还有另外过万家交易市场在运转。A 股的股民,基本上在一家最多两家交易市场交易;区块链交易者呢,永远时时刻刻开着五六家交易所的交易界面去操作,很多韭菜们恨不得一台电脑上接入五六块大屏幕!
韭菜们的生活,甚至性生活,究竟被什么剥夺了呢?真的是区块链吗?虽然看起来罪魁祸首那么像是区块链,但冷静的我们知道那区块链肯定是冤枉的!究竟是什么呢?是这么个东西:
Fear of Missing Out,缩写 FOMO,另一说是 Fear of Missing Opportunity
FOMO,“对丧失机会的极度恐惧”。FOMO 几乎是最有群众基础的东西,而且越是底层,越容易被它左右。你看看传销或者微商的宣传口号就知道了,几乎是千篇一律的:
你已经错过了 XXX,后来你又错过了 YYY,现在你还想错过 ZZZ 嘛?!
越是缺乏机会的人越是容易被这样的句式扇动。冷静下来想想你就明白了,如果你是个并不缺乏机会的人,即便是比特币价格涨上天,你会因为这个事实焦虑吗?不会的!因为你有别的机会。
2018 年春节的时候,有一帮人搞了个 “三点钟” 群。整天不睡觉,凌晨三点还在聊,甚至那个别人快醒了的时候,他们刚开始聊。话题漫天飞舞,从历史到哲学,从数学到工程,张三李四在里面喷着各种不明觉厉的经济学名词(大多数都是肤浅的甚至是错的)…… 他们真的是 “兴奋” 吗?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过去,他们只不过是又一批 “FOMO 恐惧症患者” 而已。每一次周期,都会有这么一拨人。我已经经历了三五次大大小小的牛熊,这种情况、这种人见太多了,他们说的话事实上都是在重复之前已经离开的那拨人说过的话,完全没有任何区别,却都好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然而,尴尬的是,你已经入场了。更尴尬的是,你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了 FOMO…… 那怎么办?
从今天开始,更加努力更加认真地生活!
生活中有很多内容。我当年是靠这样一个做法调整自己行为的。拿着纸笔罗列我自己生活中自己觉得重要的部分,比如,经过筛选,觉得朋友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那么,与好朋友维持加固长期强关系,需要做什么呢?又罗列了好几页纸,经过筛选,发现 “一块吃好吃的” 是特别重要的一项。于是,需要填满时间的时候,我就开车出去四处找好馆子…… 经常是试了好多家之后才发现一个特别突出的,若是该店有若干个连锁店,我就都去一遍,在里面挑出最好的一个分店 —— 甘家口那家大熊烤羊腿,就是在四家分店中选出来的对我来说最好一家。
你喜欢读书,就去买更多的书,安心读完;你喜欢弹琴,就找来更多的曲子去练;你喜欢看电影,就去买更好的影音设备,搜集更多的影音资源…… 一定要学会自娱自乐,善于自娱自乐,这是牛屄交易员必需的最重要技能 —— 它甚至比交易判断都要重要一百倍。对我来说,连写书、写文章都成了 “自娱自乐” 的主要手段之一。
如果你不善于自娱自乐,如果你不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认真生活,那么你就没办法降低你的交易频率,那么你就会变得跟韭菜一样整天盯着屏幕,跟女朋友做爱都要把手机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你就慢慢等着变成一根更不可能有性生活的老韭菜罢。
孤独是成功交易者最宝贵品质……
你可以是新手,但你必须不是韭菜。你可以 “被割一次”,但你必须不能再次被割,当然也绝对不能永恒地被割…… 所以,你还必须做一件事情:
孤独地交易
高手们不重视 “正确”,因为谁都可以正确,这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真正难的事情是,你不仅正确,还与众不同地正确。“特立独行且正确”,才可能产生巨大的交易价值。
当人们都不看好比特币的时候,你买入了,且在随后人们长期在各种媒体上各种宣布比特币死亡的时候你一直在持有…… 你正确了,且与众不同地正确,所以,你可以赚到别人不可想象的回报。当 2017 年 9 月中文媒体一片骂声,说 “EOS 在贩卖 50 亿美元的空气” 的时候,你竟然一直在默默加仓,到了 2018 年 6 月,EOS 主网上线你还在持有,那么,你正确了,且相对于市场特立独行了,那么,即便是在后来的人们看到价格 “暴涨暴跌” 的时候,你依然在保持着将近十倍的回报…… 所以,等到全世界都在为之疯狂,都得出正确结论,甚至是过分正确的结论的时候,那正确就没那么有价值了,无论对你而言,还是对大家而言。不是吗?
“共识” 可能会产生价格(其实不一定是价值)—— 这是区块链行业里的新老韭菜们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然而,你必须明白,那指的是从市场交易价格来看得出的结论,即,部分正确的结论 —— 换一个角度看,你可能会得到另外一个全然相反结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绝大多数 “共识” 是事实上没有价值的。
之前刚刚说过,“最初的时候可以暂时放弃自己的智商”。而现在所描述的是,在一段时间之后,你已经练就了属于你自己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判断能力之后的情况。
有位朋友曾经向我分享他的判断原则:
- 听大多数人的话
- 参考少数人的意见
- 自己做决定
“听大多数人的话” 的意思,并不是说按照人家的意思去做的那种 “听话”,而是 “听到” 的 “听”。在交易市场里存活的时候,这一条就算了,“听大多数人的话”,很累,很吵,很没有新意。“大多数人” 翻过来掉过去说的都是 “车轱辘话”,讲了一遍又一遍;走一拨再来一拨,说的话还是一样的…… 甚至连新闻都没有多少意义去浪费时间,绝大多数文字工作者,其实是商业的门外汉,毕竟术业有专攻。
所以,早晚你会明白,用两条就够了:
- 参考少数人的意见
- 自己做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思考越来越深入,最终的结果是,“少数人” 不存在了,你身边没有谁能跟你讨论,没有谁值得你去参考 —— 在一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最终肯定形单影只,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于是,只剩下一条:
- 自己做决定
走到这一步的时候,我猜你一定已经掌握了很多判断,掌握了很多方法,当然也积累了不少的财富。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孤独,后面就不在如此体验了。就好像你过去生活在一个市集之中,现在你在森林的某处安了个家,虽然房子不大,但整个山林都像是你家的大院。虽然没有人声鼎沸,你可以开始听到的是其他的声音,比如鸟叫兽鸣……
再往后,你会衍生出你的生活工作方法论。比如,在交易上,你就是独来独往的;在生活里,你绝不独来独往,你广交各路善缘,且不断想办法让生活更多姿多彩。于是,你会明白,只在生命中的某一个狭小的领域里孤独,不仅不可怕,还很享受……
事实上,在任何领域里,想要把手中的事情做到极致,都要学会独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属于自己的独处方式。我喜欢开车在城市里游荡,为什么?我并不痴迷于各种所谓的驾驶感,但开车确实是我比较喜欢的 “独处” 场景。车里是一个相对干净、安静的封闭空间,开起来之后有充足的理由拒接一切电话(手机厂商早就应该在侦测到手机正在以车速位移的情况下自动拒接电话,自动回应对方 “您呼叫的号码可能正在驾驶状态”)…… 尤其是有了特斯拉的自动辅助驾驶之后,就更好了。我的很多判断、很多构想、很多决策,都是在车里做出的,因为**“独处” 是促进生产力的最佳方式之一**。
一定要善待自己的 “孤独”,这非常重要。
在交易市场里,这一点非常明显:你必须也只能为自己的决策负责。赚了是你的,赔了也只能是你的,因为那是你的决策,用你自己的钱在做交易。所有由此引发的经验与教训,是你自己的,也很难推而广之,因为别人不是你,跟你不一样,有他们自己的历史,有他们自己的偏好,有他们自己的承受能力……
到最后,你会明白,**你最终的收益和你的孤独程度一定会同比增加高度一致。**如果你在这方面害怕孤独,甚至连 “韭菜” 都别当了,直接离开交易的世界罢,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这里对你来说真的非常不安全……
生活之外还必须有工作和学习……
你已经看到了,“韭菜” 的习性是,除了交易就是交易,什么都不要了…… 即便是有人苦口婆心地告诉他们 “降低交易频率” 才是逃脱韭菜宿命的唯一手段,他们也不会停的!为什么呢?连性生活都放弃了的人,还能听进去什么呢?说来好笑,我真心觉得 “韭菜” 非常佛系 —— 因为他们已然放弃了 “红尘”。
然而你不一样,你要认真生活,你甚至要享受孤独。
更为关键的是,你还有工作,你还有学习…… 只有这样,你才是时时刻刻有进步的人,只有这样,你才能摆脱韭菜宿命。前面强调过 “场外赚钱能力”,否则你就会 “命短”。那现在说的就是 “场外大脑成长能力”,否则你就会 “体弱”。
韭菜们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汇就是 “all-in”(翻译成中文 “全身投入” 倒也感觉怪怪的)。他们无法理解的是,正因为他们的这个所谓 “all-in”,他们才变成韭菜的,最终只不过是一根老韭菜而已…… 因为他们的 all-in 基本上最终从行动上变成了 “资金 all-in 交易市场” —— 这是交易参与者的大忌!
成功交易者的一个基本素质就是:
在任何时候都持有一定比例(或者起码一定数量)的现金。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身处在怎样的一个高风险环境里。他们知道就算自己的判断非常准确,这世界也不一定也没必要在那一个时刻给出正确的回馈…… 意外只要存在就一定会发生!意外出现的时候怎么办?没现金就没有任何办法。这个世界里,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准备好的风险备用金……
有了这样基本的思考,所有成功的交易者最终都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在交易市场里,无论是现金、还是时间、还是生活,都绝对不可以 all-in。
为什么?因为有风险!
这么做的核心,不仅仅是为了风险防护,更重要的是,成功的交易者都知道,自己最需要的,除了现金之外,就是自身的成长。到最后,一切高质量的交易决策,都来自于自己的成长…… 或者准确地讲,是自己的成长高度和那些拒绝成长的人所拥有的普遍认知水平之间的 “认知落差”,那收益,根本就是个 “认知落差瀑布”。
成长来自于那里?工作经验、学习努力。
经常有从前的学生找到我,说想要学习做投资,全职做投资。我的答案从来都是一样的,但很难说清楚很难被理解:
首先,投资也好交易也罢,绝对不能当作 “全职工作”…… 因为你一旦 “全职”,你就没办法成长了,你必须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生活上、其他的工作上、以及学习上…… 否则,你只能是另外一根韭菜。
更重要的是,投资也好交易也罢,尤其绝对不能当作一个 “拿薪水” 打工的工作。一旦你拿着薪水,你的脑子就开始被往另外一个方向上塑造。为什么 “孤独” 是这个领域里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再给你个理由:因为你独自一人的时候,没有 “表现”、“表演” 的刻意或者需求。人在被观察的时候,都会动作变形 —— 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台球比赛选手在家里随随便便都可以打个满贯,到了国际决赛的时候,想打出个满贯就没那么随便没那么容易了的原因,因为他们所体会到的外部观察影响了他们的行动。
所以,你把投资和交易当作全职工作,甚至是拿薪水的全职工作,本质上就是很危险的。大脑重塑虽然可能,但是,一旦长期塑造之后,再想逆转,会非常非常艰难。爱惜自己的脑子罢。
长期以来,我手里做着很多事情,一方面的原因是为了做到 “想尽一切办法主动降低交易频率”,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害怕停滞,我害怕自己不成长。因为若是不成长,那么,自己就应对不了后面接踵而至的各种挑战……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失败无能为力。
所以,交易之外,要有很好的生活。好生活,不是放在那里就可以的,是要寻找、培养、经营的。除了生活之外,还要有工作,不一定非要是与投资交易相关的工作,无论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想做到极致,就很难,然而,只要做到了,就一定有成长,有新的境界。生活工作之外,还要有学习,现代人最幸福的地方就是可以无生活压力地学习,而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社会地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为了自己的大脑继续成长……
认识周期识别周期和把握周期……
几乎所有的人,冲进交易市场的时候,都自然而然地犯下一个错误:一进场就买买买。之前的解释是,之所以犯下这个错误很自然,是因为他们是在牛市尾巴里冲进市场的。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些人(包括当年的我)在冲进交易市场的时候,脑子里就没有 “周期” 这个概念。如果交易者脑子里有这个概念,了解这个概念,擅长应用这个概念,那他就不大可能把交易当作零和游戏了,不是吗?
以后你仔细观察一下就知道了,韭菜们只喜欢谈趋势,而周期是他们脑子里根本不存在的概念。他们顶多会说:
- “现在是上升趋势……”
- “现在是下降趋势……”
- 或者,“这是大趋势!”
这种描述尽管有时候还算管用,但更多的时候却是肤浅的、危险的,因为一个上升趋势要加上一个下降趋势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周期。而实际上,真正的趋势常常需要在多个周期(至少 2 个)之后才能真实展现。
如果我们探究的是真正的趋势,就会发现,上升与下降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表象 —— 现实的经济里没有直线,只有波(动)。
在一个很长的波段中,从任何一个点前后望,看起来都像自己身处在一条直线而不是曲线上,就好像我们站在地球上却很难感知我们自己其实是站在球面上而不是平面上一样。
一个上升与一个下降构成一个周期。2 个或多个周期之后,如果我们发现曲线就好像是数学课本里的 sin 曲线的话,那么所谓的 “趋势” 实际上就是一条水平线而已,而我们常常说的且在寻找的所谓 “趋势” 应该是个要么上升、要么下降的线条才对,因为 “水平” 等于 “无变化”,无变化就无趋势。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认定的所谓的趋势在另外一些人眼里根本谈不上是趋势,因为后者重视的是一个以上的周期之后所显现的真正的趋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跟涨杀跌” 的人必然吃亏,因为他们所看到的并不是实际的趋势,他们看到的和把握的只不过是幻象而已。
这里有个重点,以及有趣的现象:
所有的韭菜都骨子里认为自己正在交易的标的并非可以持续长期增长的……
所以他们才 “快进快出”,所以他们才根本无法长期持有,所以他们才 “绝对没有办法降低交易频率”…… 虽然冲动的时候他们甚至会用 “终生事业” 之类的词修饰自己正在干的事情,但,骨子里他们就是不信该标的的长期增长。
问题在于,如果你正在交易的,如若你不确定是一个可以长期增长的东西的话,你在干嘛呢?好奇怪!
话说回来,关注周期,以及多个周期背后显现出来的真正趋势,会给你一个全新且更为可靠的世界和视界。
……“我要是能在熊市底部建仓,而后在牛市顶部逃顶就好了……” —— 又来了,你的脑子里闪过的这个念头,说明你还是个不成熟的小孩子。
可说实话,理论上来讲,这也是一个有志向的新手最终应该学会的技能。但,志向不能这么短罢?因为你想的只不过是 “把握一次牛熊”,而不是 “穿越多次牛熊”…… 巴菲特老爷子怎么说的?“我喜欢的周期是永远……” 这句话里的 “周期” 指的不是我们正在讨论的周期的含义,但,他喜欢永远,为什么?因为走到一定程度之时,你能赚到的钱已经超出了你的消费能力,所以,剩下的那些,拿着一年还是拿着两年,还是拿着永远,有什么区别呢?
如何把握周期呢?有很多种理论,最终,在我眼里只有一个东西简单靠谱容易上手不太可能出错:仔细观察体会绝大多数交易者的情绪。牛市里,FOMO 情绪达到顶峰,各种投资者开始 ALL-IN 的时候,上升趋势渐渐到头了;熊市里,大多数 “韭菜” 经过失望谩骂而后竟然平静了的时候,下跌趋势渐渐到底了……
有两个著名的图表,可以帮助你理解更为深刻。一个是**“库伯勒 —— 罗丝改变曲线”(Kübler-Ross Change Curve),一个是“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Transition Curve)**……
如果,你尚未冲入交易市场,却意外先读到了这本小册子,甚至已经读到这最后一节,你猜,你会不会避开那个第二节里提到的 “几乎所有人都犯下的错误”?
我猜,你还是有 3/4 的概率犯错。
为什么呢?因为你对周期的判断有一半可能出错,然后,你控制自己的能力有一半的可能不及格…… 于是,你胜出的概率大抵上也就只有 1/4 而已。
控制自己是天下最难的事情。以后你会知道的,当你反思自己行为的时候,你最难过的是想到那些 “你自己明明知道应该怎么做却事实上没那么做” 的情节。越是简单的原理越是难以遵守,就是这个原因。而当你意识到自己没控制好自己的时候,你甚至很难想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那样的情况。我也经常感觉莫名其妙 —— 最后找到的解决方法也很含混:增加独处的时间,增加自我责怪的时间,让自己更难受一会儿,希望能记住那个痛苦,希望如此这般能够避免下一次做出同样的傻事……
结语
你不是韭菜。
你从来都不是韭菜。
你顶多是 “差一点就成了韭菜” 而已……
—— 即便当初你一入场就所谓地 “被割了一茬”。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通过研究人们使用 “韭菜” 造句的场景分析出这么一个关于 “韭菜” 的定义:
所谓的 “韭菜”,指的是在交易市场中没赚到钱甚至赔钱的势单力薄的散户。
我如果不是花了时间精力认真写这本小册子,我也不会想到更清楚更准确的定义:
所谓的 “韭菜”,指的是那些在本质上并不是零和游戏的交易市场里以为自己在玩零和游戏的交易者……
不管这种交易者的资金量是多是少,本质上他们都是 “韭菜”,有着同样的 “韭菜宿命”。也就是说,“韭菜” 这个概念跟散户没有必然联系。韭菜之所以是韭菜,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脑子里的基础假设一模一样地错了 —— 他们永恒地在一个非零和游戏里按照零和游戏的思维去决策 —— 所以他们其后的一切思考与决策都是被这个错误所局限的,乃至于他们理直气壮地做出错误的决策,而后又不断地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错误决策进行一厢情愿的合理化,如此循环往复……
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里,有一句歌词:
牢狱心生兮自锁门…… We are all just prisoners here, of our own device...
韭菜的宿命不过如此了罢!
你不一样呢! —— 虽然你差点就变得跟他们一样…… 真的很羡慕你,读过这本小册子!咳咳。
你知道这不是一个零和游戏,由此你能一步一步得到很多很多颠倒乾坤的结论…… 虽然你可以暂时放弃自己的智商,但与此同时你没有忘记锻炼自己的智商,于是,你渐渐变成一个有章有法的交易者。
你能看到周期,你能判断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频次交易,你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再也不用幼稚的 “非黑即白”、“你坏我好” 之类的二元逻辑思考,你能透过表象研究实质,你总是尝试着去寻找能够更完整地解释这个世界的规律及其方法论。你甚至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你最终扳回了局势,你没有被那 “天然的错误” 所击败…… 你,凭什么是韭菜?!
李笑来用这个小册子祝福你:
好人一生平安……
附录:李笑来从来都不是比特币 “首富”……
在最初的时候,很多比特币爱好者特别把比特币的匿名属性当回事儿,而我却对这种观念嗤之以鼻 —— 那美钞、法郎、港币、澳币、人民币哪个不是匿名的?你往纸钞上面写字还可能犯法呢!所以,我长期特别看不惯那些神神叨叨乃至于显得鬼鬼祟祟的比特币持有者。2011 年的时候,我甚至在自己的博客的顶部加上了一条广告:“长期收购比特币”……
到了 2013 年,央视记者采访我的时候,人家问我有多少个比特币,我觉得没啥必要隐瞒,但也没必要说那么清楚,所以回答是:“六位数,第一位是 1”…… 没想到这样一问一答,有个 “标签” 也好,“帽子” 也罢,就落到了我的头上 —— “比特币首富”。
可事实上,李笑来从来都不是 “比特币首富”。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在中国境内就认识两个比特币持有数量比我更多的人。即便到了 2018 年,还是至少有两个我认识的人比特币持有数量比李笑来更多 —— 只不过,不再是 2013 年的那两个人了而已。
2015 到 2017 年期间,我还因为云币交易平台折损了九千多个比特币。那时候,云币的银行帐号经常被封掉,说是疑似有 “黑钱” 进入。为了让开发团队放心,出现挤兑的极端情况也绝对没问题,我就只好卖一些币,存到银行里…… 常常是一等就好几个月,有时候甚至好几个账户都被封掉…… 等几个月后账户解冻,那些钱能拿回来重新买币的时候,只能买回三分之一、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比特币…… 所以,我现在更不是中国持有比特币最多的人了。
说来也是神奇,即便是不到六位数的这些比特币,源自于 2005 年年初的 4600 元人民币。当时我还在新东方教书。有一天被通知,说是 “由于教学质量优秀”,所以奖励李笑来 2300 股新东方股票认购权,总计需要缴纳 4600 元人民币。当时的我是多少失落的,因为我还是进公司太晚…… 老教师们前两年可是被送几万股甚至几十万股的。然而,我也没啥脾气,就去交了钱。2006 年,新东方纽交所上市成功,于是,我这个没有任何海外关系的土鳖,竟然有了一个海外账户……
新东方上市之后,我身边的同事们纷纷换车换房什么的,可是我没动。为啥呢?不是因为我有定力,而是,真的不值多少钱啊!拿回来再缴税之后,一辆捷达都买不起…… 当年的上市价格相当于三十多元人民币,但,还有另外一个事实:四股合一股!所以,新东方上市之后,我所拥有的新东方股票,只有 575 股!
其后陆陆续续做了一些交易,最终换成了苹果股票 —— 只是因为自己开始使用 Mac 电脑。到了 2011 年年初,这些股票大约值十万美元……
到了 2011 年 4 月底,我开始买比特币的时候,野心不大,只动用了一万多美元,均价 6 美元,买了 2100 个 —— 当时觉得,这事儿若是真的靠谱,那么 “我要是拥有一个经济体的万分之一,也很牛屄哦!”
你看,我也曾经是所谓的 “韭菜”,一进场就买买买,然后呢?一个月之后,比特币价格从 32 美元开始跌落,两三天就腰斩了…… 24 美元的时候,我闪过一个念头,卖掉了其中的 3/4,即,把本金留在里面,想着 “用利润去挖矿” —— 想得很美的!
结果呢?当比特币价格 “暴跌” 的时候,我更美了,觉得自己跑得及时…… 再然后呢?再然后我的这第一批 2100 个比特币全军覆没。
后来我在南方周末采访我的时候也讲过那段经历,反正以 “惨败” 告终。然后那留在交易所里的 1/4 呢?你听听那个交易所的名字就知道了:MtGox…… 这家交易所在 2011 年经历过一次 “脱裤”(被黑客入侵的一种戏谑说法),我剩下的那五百多个币也通通不见了!
我闹心了好几天。觉得自己真正经历了一场竹篮打水。
但突然想明白之前的行为全是错的!甚至,在这些挫折遇到的三四个月前,我和我的一位朋友钱庚在上海的一家咖啡馆,经过讨论得出个结论:“直接花钱买币是最划算的” —— “因为,在金融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人的体力和智力比资本更牛屄,所以,拼体力、拼智力都是错的!” 可是,我怎么竟然把已经想明白的道理忘得一干二净呢?!懊恼归懊恼,我做出了一个决定,把股票账户慢慢清掉,用美金买比特币……
那时候已经是 2011 年的八九月份,比特币的价格进入了一个漫长的下降通道…… 我就陆续买着,偶尔价格升起来了,就卖出一些,跌得更低了,就再买回来。那时候的交易所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交易所里面的深度也很少,所以,主要靠论坛上联系矿工。到了 2012 年五六月份的时候,实在买卖不动了,现金也花光了。于是,我算了一下,我大约投入的总资金是十六万美元(幸亏那段时间的苹果股票涨的又快又稳定)…… 中间遇到若干次骗子折损了五万多美元,最终,我手中十万零八千多个比特币的均价是一美元多一点点…… 可事实上,我从来没有买到过两美元以下的比特币 —— 说明我的交易成绩还是不错的,因为在熊市里建仓其实是相对容易的。
为了让自己不再交易,我把电脑上的 hosts
文件改了一下,所有跟比特币相关的网站地址都被我解析成了 0.0.0.0
,所有跟比特币相关的邮件列表都被我在 Gmail 里设定了过滤条件,直接跳过收件箱放进 Archive 文件夹……(后来吴忌寒跟我提起,2012 年 8 月的时候,烤猫创业的时候他给我发过邮件,我没回…… 事实上是我没看到,所以我当然错失了成为烤猫原始股东的机会!)
到了 2013 年 1 月,我从朋友嘴里听说比特币价格涨回到十美元,想了想,觉得那也不是多少钱么!就没当回事儿,到了 2013 年 2 月 28 日,比特币价格回到了当时的 “历史最高点”,32 美元,结果,我看到了一篇对我来说 “醍醐灌顶” 的文章。
这篇文章讲什么的呢?这篇文章是一根 “韭菜” 发的日志,内容大概是:
既然比特币已经涨到了历史最高点,我卖掉了我所有的比特币!
Since the price of Bitcoin has returned to its historical high, I've sold every Bitcoin in my pocket!
这篇文章给一下子我看乐了,“好不容易解套了” 的模样跃然纸上 —— 当然,事实上是我一口可乐全都喷在了屏幕!这个人从反面提醒我,我不应该成为他那样的人!于是我继续劝服自己无动于衷…… 结果呢?结果接下来三十天不到的时间里,比特币价格蹿升到 100 美元!
我就这样,第一次经历了 “手握一个资产直到一百倍” 的过程。从那个时候我才有机会开始认真考虑投资的技能从何学起,向谁咨询,如何锻炼,怎样实践,又需要从什么地方反复思考…… 结果呢?从 2013 年年底开始的投资活动,一直到 2016 年年初,几乎所有的投资活动都是失败的,无论是比特币领域之内,还是比特币领域之外!现在回头看,废话,当然必须失败!没有经验,没有人脉,甚至没有思考的方法 —— 你不失败谁失败?!
直到 2016 年,我才开始感觉 “渐入佳境”。并且,这个时候,我不再是 “孤身一人” 了,比如,我 “捡” 到了一个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老猫同学。为什么是 “捡到的” 呢?因为老猫是邱亮同学做云币网客户回访的时候在上海意外认识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老猫,我就一定会完美地错过以太坊!他的存在,再一次让我体会到逻辑的局限,在逻辑边缘,同样的理由可能会得到截然相反的结论!虽然我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里专门讲解过这种情况,但再一次深刻体会,还是非常震撼的。后来,我们一起投资了很多项目。这一路走来,不仅有老猫,还有很多个可以终生合作的好伙伴 —— 这是我的幸运。
到了 2017 年,我向内部的合作伙伴宣布,李笑来再也不为自己赚钱了 —— 因为这没什么意义,因为我的消费能力很差,自己花不掉的钱,其实最终不是自己的钱。
而属于我个人的比特币数量,很难再增加了,因为那之后比特币的价格又涨了二十来倍…… 比特币就是这样的,越折腾越少 —— 这是定律。至于这些比特币将来怎么办?2013 年的时候,我在北京车库咖啡的一场演讲里提到过我的想法:
持有比特币的好处之一很可能是 “不用费心写遗嘱了”…… 到最后,我走了,私钥就等于销毁了…… 那么,这就意味着说,“流通量” 少了一部分,也就是说,我所有的比特币价值,被 “按比例均分” 给了那些持有比特币的人,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这是什么?这就是 “大爱”。
最近几年,我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2009 年被发现的时候,就已经是胰脏衰竭状态…… 所以,我的寿命本来就比正常人短。“首富”,有啥意思呢?更何况是别人安在我脑袋上的一个虚名…… 很多人误解我了,以为我很在乎他们以为我在乎的东西 —— 虽然,我在乎的肯定是别的什么。
附录:INBlockchain 的开源区块链投资原则
做早期投资很难,新入场的交易者不宜参与这个活动,无论听说谁谁谁因此赚了多少钱。然而,当然不是不能学。以下是 “INBlockchain (INB) 的开源区块链投资原则”,不妨当作自己学习、参考的框架。
不过,有义务提醒你,有另外一个特简单的原则可以瞬间上手:
- 熊市里你可以随便买买买!
- 牛市一段时间之后要开始请慎重慎重再慎重……
区块链是什么?
区块链指的是一种公开的,由去中心化网络共同维护的账务系统,提供开放的、不可篡改的底层数据服务。
比特币是什么?
“比特币” 这个概念,可以有多重的理解 ——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感到迷惑,或者相互之间很难达成一致理解的根本原因。
首先,比特币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区块链应用。
其次,比特币是一家世界银行,只不过它不属于任何权威管辖,它是由一个去中心化网络构成的。
另外,这家叫做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的世界银行,发行了一个货币,恰好也叫 “比特币”。有些人更喜欢使用相对小心的说法,把这个货币指称为 BTC,而不是 “比特币”(Bitcoin)。
最后,即便在比特币横空出世的八九年之后,也很少有人意识到比特币(或者 BTC)其实也可以被理解为这家叫做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的世界银行的股票。
什么是山寨币?
在比特币出现之后,前后有几千种加密货币被发行。尽管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早已灭绝,但仍然有少数依然不仅活着,还活得相当不错。比如,莱特币,就是一个著名的山寨币,另外,狗币也算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人认为那些加密货币只不过是 “山寨货”,根本就没有真正的价值。后来,见证了那些在他们眼里毫无价值的东西不仅长存而且还不断升值之后,人们开始使用另外一些概念,比如 “竞争币”。也许这世界需要不止一家 “世界银行” 罢?谁知道呢?又,谁在乎呢……
我是这么想的:
在市场上,人们买入的价值有两种:“真正的价值” 和 “以为的价值”。有个事实不可否认:对于那些买入 “以为的价值” 的人来说,那些东西和 “真正的价值” 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
什么是 MBA 币?
MBA 是我杜撰的一个缩写,代表 Meaningful Blockchain Applications (MBA),即,有意义的区块链应用。所谓的 “有意义”,是指这些区块链应用在尝试着解决比特币实际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比特币已经解决过的,就无需再解决一遍了嘛!)
坦白说,我个人认为山寨币并没有解决任何比特币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希望(注意,不是 “相信”),最终,这世界其实只需要一个世界银行。
事实上,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区块链应用。也许世界上第二个 MBA 币是 Namecoin,一个去中心化的域名服务系统。以太坊是另外一个成功的 MBA,使用区块链技术提供一系列的功能,包括智能合约。
迄今为止,许多 MBA 已经运行超过 12 个月,有一些还跑得相当不错。比如,Sia,简单讲,就是提供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的类 Dropbox 服务。Steemit 是另外一个新晋选手,用区块链技术颠覆了版权领域的商业模式。
趋势是什么?
在过去的几年里,比特币一直在主导整个区块链世界,流通市值也是最大、占比最高的。然而,到了 2017 年 4 月份,比特币的市值主导地位已经下降至 52%,尽管它的币值与其它区块链资产一样在不断升值。
这是个重要的信号。区块链世界不再是一块儿地上长着一棵树,它已经是一整个森林了。如若果真如此,那么下面的预测大抵上应该是正确的:
在未来,比特币主导地位将不断下降,甚至可能低至 5% 以下。
过去我们都做了什么?
我个人持有很多比特币。既然我认为比特币是这家世界银行的股份,你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我尽量不去消耗我的比特币了。
2014 年之前,我投资了比特股,云币网,并且自己长期维护一个项目,比特沙,一个比特币银行。从 2015 年最后一个季度开始,我和我的团队开始批量投资 MBA 项目,不过,我们长期遵守一个相对比较苛刻的投资原则。我们前后投资了 Sia, Steemit, Zcash, QTUM, EOS 等许多项目。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同时投资创业团队的股权以及他们所发行的区块链资产。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参与全球的区块链项目投资。
我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投资原则开源?
投资对每个个体来说,也许是最危险的活动,因为这之中所需要的所有一切都不可能是靠基因遗传过来的。
每一次真正的创新出现的时候,一定紧随着大量的骗局。在一个金融创新出现的时候,更是如此。
投资区块链创业公司或他们所发行的区块链资产,是极其危险的,因为绝大多数人之所以被吸引,是因为那传闻中的极大回报,而不是因为他们真正理解那些区块链应用所能够创造的价值。
我们希望能通过开源我们的投资原则保护我们自己。即便是往好了说,这个利他行为也只不过是出于私心:骗局越少,我们越安全。
原则
有时候,阐述原则远不如问一些简单却又准确的问题来得容易。通过不断挣扎着为那些恰当的问题寻找绝对的答案,我们就自然而然地遵守了那些原则。以下是一些我们在决定是否投资之前反复深入向自己提问的问题:
- 这世界真的需要这东西吗?
- 它解决了什么原本没有被解决的问题?
- 去中心化在这件事儿上真的必要吗?
- 它真的必须账务公开吗?
- 账务公开的存在真的会提高它的效率吗?
- 它在多大程度上更接近一个 DAC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corporation, 去中心化自治公司)?
- 如果我们决定投资,那么我们应该用我们资金的多大比例去投资?
就这些了。最简单的问题需要最艰难的思考才能找到更准确更实在的答案。
来源:李笑来 2018(英文版 the-self-cultivation-of-leeks)
纸质版:https://item.jd.com/12594300.html
任何服务、机场均有跑路风险,大小机场也没有绝对好坏,请注意甄别防范!!备用节点参考:大哥云官网、万城专线官网、飞机云官网、搬瓦工JMS、极客云官网……解压及网盘密码 1024
Comments:0